如何进行有意义的惩罚?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学生格乐克因为恶作剧而伤害了马桑斯大叔的眼睛。班主任老师采用的办法就是让他去医院帮助住院的马桑斯大叔,去料理他的日常生活。后来,马桑斯大叔的眼睛进一步恶化,需要转院治疗时,看着用担架抬出来的马桑斯大叔,小格乐克一下子扑在马修老师的怀抱里,难过地问了一句:“他会死吗?”这样的惩罚,它的教育意义就是巨大的,深远的,是犯错学生终身难忘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意义的惩罚呢?
首先,惩罚前要心中有人。教育惩罚是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的强制措施。我们应该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更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看待学生的错误。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手段,不可多用,更不可滥用,必须慎之又慎,不要为了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惩罚前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错在何处,为何错了,为何受惩罚,做到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惩罚的盲目和滥用。心中装着学生,这是惩罚是否有效的关键。
其次,惩罚要用多种方法。在惩罚的过程中应该摒弃原来罚抄、罚写、罚站等机械的方式,而应该灵活多样,视情况而定,让学生在惩罚中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得到了知识技能的训练。不要为惩罚而惩罚。一个父亲为了惩罚踢碎邻居玻璃的儿子,罚儿子用打零工的钱偿还价格不菲的玻璃款;一个校长为惩罚学生杀了自己的爱犬,罚学生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和骨骼图;一个教师惩罚犯错的学生为大家唱首歌,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这些惩罚方法非常高明,使学生在受惩罚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了自我教育。
再次,惩罚后要爱护有加。惩罚肯定会使学生的心情受到影响,因而教师不能一罚了之,应该在恰当的时机找他聊聊天,谈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巩固惩罚效果。让学生把缺点、错误认识透彻,认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加强学生知错改错的责任感,让学生感到教师一直在关注着自己,从而激起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而“爱”就是其中的润滑剂。让爱作主,让“爱”把学生和教师的心联系得更紧密,惩罚的副作用也就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