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儿离家出走的背后》读后感
横山桥中心小学 赵菊华
今天看了学校下发的《教与育》中的一篇文章《珠儿离家出走的背后》,文中的珠儿经常要离家出走,她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从文中的片段可以看出几分原因:她说妈妈脾气火爆,只要稍不顺意便会大吼大叫。有一次珠儿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要珠儿帮着打扫卫生,珠儿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妈妈的火气顿时就上来了,把手里的刷子狠狠地朝珠儿砸了过去。诸如此类的事情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妈妈还曾当着众亲友的面训斥她,抬手就给她两巴掌……妈妈爱女儿爱得深沉,但这种深沉的爱却常常以暴厌的形式出现。这次也是同样的情况,她不顾及女儿的颜面,在众人面前教训女儿,最终导致女儿不愿回家。
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较深,读后让我深思自己的行为。当时的一幕又现眼前,记得有一次,我给班里孩子上课,那天,当我在黑板上板书时,下面传来了学生的窃窃私语声。我很是生气,猛回过头,瞪圆了眼睛。以快板的速度、高八度的嗓音告诉他们学习不是为老师的,是为自己将来前途的。大声呵斥之后,讲话的孩子们漠然看着我,眼里有几分恐惧与不安。教室里暂时恢复了平静,课又在沉闷的气氛中进行着。下课的铃声响了,我面无表情的夹着教科书离开了。下班到家反省一天的工作,心里就是不平静,同时也为自己课堂上的冲动而感到脸红。课堂上我若能放下自己的架子,采用轻声细语的批评方式,或者用暗示的方法,课后再找他们谈心。结果会怎样?第二天到校,我连忙找来昨天课上讲话的那几位孩子。首先告诉他们老师昨天课上的态度不好,不应该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他们。没想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告诉我,讲话的原因是对枯燥的知识不感兴趣。通过这次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同时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要把教与学变成一个愉快的活动过程。
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又何尝不一样呢?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没有或缺乏自尊心的,或者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为了一点过错,或是唠叨不止,或是大声数落,甚至不分场合,不分时宜,孩子像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如果气往上撞,血往上涌,还会随意骂人,动手动脚,全然不顾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还以为这一次的教育会让孩子印象深刻,会起到约束的作用。而实质上这样的批评教育不但收效甚微,还会对孩子脆弱的心灵带来伤害,造成孩子不自信,心里压抑,或者久而久之,父母如此“教育”,会被孩子默默排斥,无声反抗,反而激起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失去了批评的效力。
其实咱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大声训斥或批评孩子之后,孩子难受,咱们心里更难受,更后悔。总觉得发火发怒,伤害的不仅是孩子,伤害更重的还是自己。因为那时,我们自己受到了双重伤害:一是被自己所爱的孩子不理解,二是助长了爱训人、爱发火的坏脾气。
作为一名家长同时也是一名老师,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不管是在校还是在家,我时刻都要提醒自己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