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的渊源和思考
“读经热”又称“国学热”,是近十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比较热门也是颇有争议的一种教育现象。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读经的渊源和心理理论依据两方面对此进行一些深入思考。
由于读经是我国古代私塾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因此,现代的“国学热”可以看成是我国古代私塾中蒙学传统在当今教育中的一种继承和延伸形式。在我国古代上千年的小学教育中,学校的主要形式是私塾,私塾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读经,只是不同的时期读经的内容各不相同罢了。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根据人们能够说出他们从来没有听过或说过的语句,并且只利用很少的已有的单词和基本的语法规则就能够说出和听懂无限的语句的事实出发,提出自己新的语言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的一次革命。他认为,语言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前者指语言被说出的形式,即语言中由字音、字形、字序等元素形成的语法性结构,按语法规则即可知其意义;后者指语言的内部涵义。要听懂或说出一个语句,必须通过二者的操作转化,且他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语言能力,它表现为语言的一般原则和作为基础语言获得装置。在儿童时期这一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读经,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大脑中天生就有一套语言获得机制的作用,有助于儿童较快地习得语言。这样看来,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解释一种矛盾的现象:尽管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途径即读经表面上看是死记硬背式的落后和简单的方法,但却仍然不乏培养出博学古今、出口成章和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其重要原因就是在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期通过读经获得了丰厚的语言基础,进行了大量的语言知识等积累,为日后语文能力的成长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看来,我国古代读经学习的安排还是有其心理学理论依据,儿童首先阅读和背诵《三字经》、《百家训》、《千字文》三书,称俗“三百千”,主要作用就是扫除识字的障碍,让儿童较快认识汉语的字符,当然,其他一些蒙学教材也有这样的功能,这样,就形成了儿童头脑中命题网络的基础,还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让儿童从易到难有层次地逐步学习《四书》、《五经》乃至更多更深奥的古代典籍,就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但发展儿童的写作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能够基本理解文本的内容,在进行必要的诵读和记忆、背诵,是值得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和国学教学所继承和借鉴的,其学习本质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在进行言语信息的存储和编码。但其中值得我们需要注意的糟粕是那种不理解的死记硬背,往往让儿童一些儿童缺乏兴趣甚至是苦不堪言,这实际上就是机械学习的一种。而且,大量的记忆也是应该因人而异的,对于一些记忆力差或记忆力发展迟缓的学生来说,背诵的速度应该慢些,并注意变换形式促进理解,否则对于这些儿童来说读经是很困难的。
总之,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辨证看待读经问题,借鉴我国古代读经教学的有益经验,将读经作为学校语文教育的有价值的补充形式来对待,要选择合适适量的学习内容,让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教学方法要尽量切合儿童的学习能力。对于读经的内容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引导,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新要求进行解释和说明。个人以为,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不需要全民读经了,读经更多的应该考虑儿童的兴趣,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存在,作为学生应该以学好国家设置的课程为主业,才能促进“读经热”朝着适当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