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五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2018年11月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9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许君     来源:本站原创

 

虽然罗纳·雷纳的这本《不吼不叫》是有关亲子教育的,但是,读了之后对于我如何做老师也很受启发。
首先,这本书读后不是让我感到一味地自责于自己曾经的发怒吼叫,作者告诉我们:要理解吼叫。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做一名老师,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虽然所有的父母或者老师都希望自己表现完美,但是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都曾经失去控制,对孩子吼叫过。只不过有人是偶尔为之,有人成了习惯。 研究表明,我们在大吼大叫时的智商基本上为零,它让我们无法感受除了愤怒意外的情绪。当我们吼叫时,始终观察着我们的孩子,可能会满心恐惧,也可能会满心怨恨,但唯一不可能的,是我们所期望的:收获爱与改正的动力。而有的时候,我们发怒则是“迁怒于人”,学生成了无辜的受气筒。这样很有可能产生“踢猫效应”,造成更大的影响。所以,观察自己的想法,关照自己的情绪,然后追踪到行为的根源,是减少吼叫的关键过程。
回想自己上周对学生发脾气的过程,简直和书中的描述一模一样。当天的数学课上几个学生的试卷丢失成为了吼叫的“扳机和炸药包”,进而让我的情绪不断升级,认为学生不重视数学课,不尊重老师,再会想起他们平时不思进取的学习状态,马上感觉他们简直是不可救药,甚至感到当老师真是最坏的选择。 其实冷静下来会发现,当天有着酝酿不良情绪的诸多因素:感冒不舒服、头天晚上没睡好、当天事务繁多等等,都成为了“酝酿吼叫的土壤”。也许,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改变一下土壤环境,愤怒就不会发芽了。另外,每个人的气质是不同的,带上气质的眼镜,我们就会发现、理解,孩子们在努力地去了解周遭世界的运作,他们常常感到困惑、吃力,有时甚至害怕。而当我们看到自己的错误、困扰、焦躁和缺乏经验时,对自己怀抱自我同情也十分重要。在心中学会接纳各自的不同,我们的脾气就会越来越少。
书中介绍的方法也很具操作性,例如“追踪你的吼叫”:第一步,记录事件;第二步,记录你的反应;第三步,记录你的回应;第四步,后续情况;第五步,记录相关的气质;第六步,记录你的评估。又如“A-B-C-D-E法则”即自问(Ask)、呼吸(Brebth)、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自我同情”,即理解并原谅自己,而不是自责。自我同情不是找借口,而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真正接纳那个吼叫过的自己。以便保持正念,尝试打破习惯。另外就是“真诚道歉”的含义,即后悔、责任、补救。而不仅仅是一声简单的“对不起”。
带着读完这本书的感受,今天我另眼看待学生,包括学生的错误,感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站在更高的境界来审视他们,感觉都是很正常的,很好玩的。反而当听到教室里其他老师的吼叫声感到挺可笑。
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实在是不好。 所以,我要学着做一个安静的老师,一个不吼不叫的智慧型老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