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摔倒”了又何妨》有感
是云华
最近,在《教师博览》上读到《“摔倒”了又何妨》这一篇文章。文章里的两位老师针对地砖上是否因为寒冬需要铺上地毯,一位年轻的老师认为:厕所里铺上垫子比以前好多了吧!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摔倒了。另一位年老的老师却认为:铺什么垫子呢,小孩子还小,摔倒又有何妨呢?摔倒过了,他以后就知道经过湿滑的地方走路要小心了。
仔细品味这些话:“摔倒又有何妨呢?摔倒过了,他以后就知道经过湿滑的地方走路要小心了。”感觉很有人生的哲理,可叹的是,现在我们的学生真的没有“摔倒”的机会呀!
在家时,我们一些年轻的家长总是怕累着孩子,怕出危险,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办。或把孩子看得过于娇弱,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要求孩子这个别碰,那个别拿,恐怕有什么闪失伤了孩子。如倒—杯开水之类的事也不让孩子做。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们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生怕孩子外出会遇到什么不测。就连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家长也会立刻冲上前去,心疼地扶起来。然后是埋怨地面不平,或抱怨桌子不好碰到了孩子,等等。
学生在家里没有“摔倒”的机会,在学校也同样不存在这样的空间。处于各种原因的考虑,总是全方位地“照顾”好学生。有些学校害怕学生打篮球受到伤害,而把篮球架拆掉,更有甚者为了避免学生课下出现意外伤害,规定取消课间活动。课下如此,课堂中学生也很少有“摔倒”的机会。在我们的课堂里,大多还存在这样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在课堂总是占有发言优势,因为他们思维严密、语言表达清楚,几乎找不出什么毛病,其他学生只要顺着向下说,这样就不会出现收不了场的情况。对容易犯错误的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时往往一下子就提出,这个地方要注意,应该怎样,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一下子就记住了,根本不会“摔倒”。
因为不给学生摔倒的机会,他们怎么去发现问题?怎么去思考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孩子难免会摔倒,中间也许会走弯路,会做错。但是,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摔倒”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呢?然而正是在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站起来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深刻反思,从而他们的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就会得到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