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六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听课有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6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赵菊华     来源:原创

听课有感

周六,有幸在星辰听了几位专家的示范课,主要是关于如何上好部编版教材的,听了以后受益匪浅,做个总结。

首先,我学到的是要根据文本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周益民老师教学的是中国的几个老故事《精卫填海》、《日月潭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猎人海力布》,这列故事都有一个共性,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同时表达了人们除恶扬善的或者其他美好的心愿。所以周老师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的独特之处,理清情节,让学生找到概括故事的方法。等学生学会了概括故事,让学生观察这四个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去发现“这四个故事的主角都变了,都是为了某一样东西而变的”,始终围绕情节来教学是这一类文体的教学方法。又如黄国才老师教学的《在柏林》,这是一篇小小说,黄老师教学的时候始终围绕“人物、环境、情节”小说三要素来展开的。给我的启示,以后教学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文章,我一定要先关注文体特点,找到教学的共性。最近我刚好教“借事喻理”的散文,《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等,这类文章也有一个共性,借助一件事情来表达一个道理。我参考了王崧舟老师教学的《山谷中的谜底》也找到了一些方法,就是文章“形散神不散”,始终要围绕它蕴含的道理来展开教学。

第二,我学到的是老师提的问题一定要有思维含量,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老师始终处于引导地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益民老师的课堂,他的课大胆而又开放。他让学生观察四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找到共性“四个故事主人公都变了,都是为了某样东西而变的”。然后,让学生围绕“变”,大胆提问。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问题如“他们为什么变?”“可以变成别的吗?”“其他人有什么反应?”接着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辩论,如“精卫能不能变成石头填海?”“梁祝为什么变成蝴蝶,不变成比翼鸟?”许多同学的答案十分精彩,比如“精卫是女孩子,变成石头不够灵动”“变成石头体现不出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引起来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地扩大。反观我的课堂,我常常抱怨学生不够聪明,不会深入地思考问题。但是我的课堂却常常充斥着大量低效的问题,明明学生通过预习就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多花有什么特点?”琐碎的问题堆砌起来没有重点,也没有思维含量,也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思考,哪些问题是学生会的,我尽量不讲少讲,哪些问题是有思维含量的,要精讲、详细讲。

我希望我以后能多学习,并且把学到方法运用起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