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好学”,而且要“乐学”。 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不知不觉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 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中,总存在着一些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的优生,也存在着一些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中等学生则占多数。这三种学生学习上是不同步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能采取“一刀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方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课堂提问时,对属于基础知识性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抽学困生或者中等生来回答,让他们通过努力得到提高,达到基本要求;对于有较大难度、比较抽象的问题则要求优生来回答,让他们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在课堂练习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学困生反应迟钝,解题速度慢,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题做完。而学优生则反应迅速,解题速度快,题解答完后就无事可干,浪费了不少学习时间。我根据这一实际,对学困生只提出一般要求,只要能用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解答就给予肯定;而对于学优生则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且还常常另外设计一些针对学优生的题目,只要求学优生解答。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完成自己题目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或解题过程中仔细思考和努力的学生,大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甚至夸奖。让所有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二、 体验动手的快乐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此可见,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而我们教师准备的教与学的内容就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所谓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准备了三个半径分别是2厘米,5厘米,10厘米的圆。让他们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学生有的用滚动的方法去测量,因为纸片很薄,又软。结果很难测量出来,有的学生想到用绳子绕圆一圈的方法。而实际操作时发现线并不容易绕外圈,很难测量。结果有一小组用四个圆粘一起,厚度增大,很容易就测量出来了。而有另一小组把圆对折两次,测出四分之一圆的弧线长,然后再乘4,也很准确的测出圆的周长。他们的所思所想超出我的预设。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快乐。
三、 感受展示自我的快乐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尽相同的,而合作交流的方式恰恰是取长补短,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过程,不仅获得自己修正的机会和体验,也使得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
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从猜乒乓球游戏入手直奔主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而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的问题情景中去。再针对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发现规律,并整理出找规律的方法。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先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钱币,继而引入人民币。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如识别人民币、人民币的分类、1元=10角的探索等。学生自主的看,自主地说,自主的做,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 运用有用数学的骄傲
在教学《面积计算》时,学生探究出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断有学生提出想法:“老师,要测量我们这个教室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今天学的本领来解决。”“我路过房产公司时,看到贴出的广告上有房子的总面积,还有厨房、卧室、客厅、卫生间、阳台的面积,这些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呢?”“有时我看到宣传单上有房子的平面设计图,可是我发现有些房间并不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些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听到学生们精彩的发言,我立即有了一个新的构思:既然学生能由学到的知识联想到生活中的问题,何不让学生们动手做数学呢?于是,我设计了一道拓展练习:可以请教家长,尝试画一画自己家里的平面设计图。第二天,交流作品时,我发现尽管学生们的平面设计图设计的比例不太正确,颜色不太鲜艳、格局不太符合实际,但是每个上来展示作品的学生都是充满自信的,脸上洋溢着一种骄傲的神情,仿佛自己就是一个设计师,正在推广自己的“得意作品”一样。教学《周长》时,有学生说:我买裤子时,营业员阿姨总是问腰围是多少?我自己都不清楚。现在学了周长之后,我自己可以用卷尺测量了。
只有当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在对待“如何让孩子们快乐学习数学”的问题上,还有很多方式和方法等着我们去实践、去探索。只要我们用心、细心、耐心的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去创造和开拓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用一颗真挚、热情的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地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最终目的,让孩子们快乐、健康、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