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三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9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高雅     来源:原创

从我个人的成长来说,我的父母管教严格,期望甚高,绝对不属于溺爱抑或放任自流的那一挂。恰恰相反,他们实在是父母当中的劳模类型。印象中我总是被他们推着走,提前完成那些对我来说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当我还是个懵懵懂懂,没有任何意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怀抱有什么样的目标的时候,我的父母已经心急火燎地开始为我安排了:上学之前,先教我各种基础知识,写个字啊、背个古诗啊,那是自然要有的。数数啊,百以内的加减法之类的计算,必须要做,必须要会。此外,我父母的不溺爱之处还体现在于生活自理技能的培养,洗个小袜子,小手帕什么的,好像也不是不能有。凡此种种,可以用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来解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仅是如此,每个小孩子应该都还能接受。本来嘛,你学个古诗,做个算术,洗个小东西在四五岁的年纪,还能得到父母大大地奖赏和鼓励,实在是件开心的事情。内心里好像打了胜仗,觉得自己做了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情。虽然懵懂,但也很敏感。我总是能第一时间从他们夸张的表情,眼神与语气中捕捉到自己到底做对了,还是做错了的讯息。

 

可惜在那个年纪,我的头脑还没有开化到足够的高度,我好像总是笨笨的,反应永远比别人慢半拍。这在父母眼里就成了不可饶恕的事情。邻居家的孩子就是现在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可以我的表现,以及父母的反应来看,伤害已然是造成了。兜兜转转,跌跌撞撞,我就这么长大了。也许拜父母的管教所赐,我长成了一个普通但也不是很糟糕的成年人。

 

但要扪心自问,这个成长过程中开心吗?我很难给出肯定的答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找不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好像我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有用和无用当中做判断。我也很难真正静下心来地去享受某一样事物带给我的震撼、感动还是刺激或者别的什么回馈。曾经的我,觉得自己大概天生如此,就是这么的丧吧。看别人健身、玩乐器、唱歌、写文章,总能找到乐子。而我呢,参加工作之后,好像除了工作,就什么也不会了。连休息都不知道怎么休息。看着大把的时间,流连于微信、朋友圈、微博,但回过头来看看,心里有留下点什么吗?不禁怅然若失,真的什么都没有留下。

 

看有一期《奇葩大会》上,高晓松问一个做死亡体验馆的嘉宾关于生死的问题,他说是生命经历丰富、生活富足的人更怕死还是穷困艰辛的人?那位嘉宾的回答是:生活艰辛的人。因为人生越单调、艰辛的人,他的心里始终会有所期待,他期待自己可以摆脱现在,拥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他不甘心就这样什么都还没有体验,就过早地离开世界。这样的结果对他而言,太残忍。这一个回答也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不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起来呢?

 

仅仅是因为穷吗?其实我自己也知道好多能让人快乐的事,和钱没关系。一个年轻人曾经问苏格拉底怎么样才能拥有快乐?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跟他说,年轻人,我想过眼前这条河,但是没有桥,你说怎么办?年轻人说那就造一条独木船吧。于是,他就找来了一帮人,和他一起伐木造船。太阳就要下山了,而他们的船也快要完成了。苏格拉底看着他们众志成城,热火朝天的样子,笑着问:你觉得快乐吗?年轻人们高喊着号子,一齐回答他:很快乐!这就是快乐的来源,时间过得飞快的时候,总是你感到快乐的时候。越投入就会越快乐!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就不能真正投入地去做一些什么呢?追根溯源,就只能回到自己的来处了。从小到大,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独立选择的权力。一旦出现人生十字路口,我的父母总是殷勤地给我做了他们自认为最好的规划。以至于而立之年的我,依然过着“三从四德”的生活。小时候靠父母,长大了靠朋友、领导,结婚了靠丈夫,我很难独立地去给自己做主张。我害怕选择背后的那个结果,我无力承担。我也没自信自己能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我总是努力地说服自己爱上那个别人的选择,或者拼命地让自己和那个别人的选择实现最佳的匹配,满足别人对我的期许。啊,这大概就是逆来顺受的生活吧。光是为了符合他人对我的设定,已经让我耗尽心力,实在没有办法去做更多的拓展了。正是因为不是自己的选择,才很难真正喜欢。

 

其实我的同类不在少数。父母的拔苗助长,强加控制,最后养出的孩子要么是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要么就是脾气暴躁,无法沟通。这两者都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而且稍加关注有关儿童教育的社会新闻或者听听身边人的育儿经,也就不难发现同样的教育观念依然循环往复,甚至毫无进化。而这一点在我看了《爱弥儿》之后,更是得到了应证。

 

相信很多新手父母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一定许下过这样的宏愿:我一定会好好教孩子,绝不对他发脾气。一开始父母们总喜欢讲道理的形式告诉孩子怎么做,先讲道理,讲道理行不通就去批评,再不行就用发脾气来征服。我现在还记得我的父亲有句口头禅叫做:说服不了就压服。或者是在感情上做文章,大打感情牌,用如何如何辛苦,你又如何如何不听话。你只有怎样怎样,我才能高兴等等来劝说孩子,在情感上控制孩子。

 

要知道这套规律并不是现在的教育专家们总结出来的,而是思想家卢梭在几百年前就发现了,时间过去了几百年,这3种方法现在依然是金科玉律。也许父母的第一反应会是,那么我不讲道理给他听,他又怎么学得会。就如弗洛姆《爱的艺术》一般,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而简单地说教看似是对孩子的教导实际上却是父母懈怠、懒惰的表现。如果他们愿意,有比反复讲道理更好的方式。

 

当所有的教育出发点从一个成人高高在上的视角开始,注定就不会一次成功的教育。孩子虽小,内心却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仅仅是因为还不够成熟,就要被父母随意地修改、批评甚至破坏成长的规律,内心的秩序被打乱,又怎么指望孩子能够成熟成长呢。正如植物一般,每一个物种都有独特的生长时间,何时发芽,何时开花,又何时结果,并不会因为你的急不可耐就能改变一些什么。即使现在的大棚、温室等技术足够发达了,但必定某些生长的基因已被改变,这棵植物,已然不是它最好的自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