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朱晓红
最近,学习了一篇文章《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觉得一些做法与自己平时教学的日常很有同感,所以就拿出来一起分享一下,顺便加进了我自己的一些实践事例,如有不到之处请大家包涵。
众所周知,“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备课,渗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尤其注意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增加了古诗文的数量,还普及了《论语》《孟子》《三字经》《谚语警句》等名句,如此,虽然学习难度提升了,但是日积月累下来,孩子们的收获还是确凿的。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平时上课也格外注意挖掘教材的空白点,相机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诗文。比如打磨《传统节日》一课时,我想到了在春节时补充“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元宵节中补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在清明节处补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等,上课时请学生诵读,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比如学习《狐假虎威》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琢磨老虎和狐狸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然后分角色读好它们的对话,再组织学生进行入情入境地编演,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再比如,学习《找春天》一文时,学生被文章优美的笔触所感染,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并由此诗兴大发,即兴口占一绝,真有拍案叫绝之惊喜。所以,我觉得学生在语文课堂所有油然而生的真性情,都是值得珍视的,说不定就在这样的一瞬间,文学的小种子就破土而出了。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后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培养学生亲近文字乐于诵读的好习惯,我们班级专门开辟了“小豆苗快乐读书吧”,由家长将孩子在《日有所诵》和课本中的朗读音频发送在群里分享,由此涌现了一大批朗读小能手,比如沈乐暄、李晟翊、陈玲丽、刘昕悦、谢家乐等等,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一年半了。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摘记。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国家标准的20%。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每周两次面批读书笔记。 现在,一部分阅读热爱的小书虫已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看到他们手握铅笔,津津有味地畅游书海,是最可爱的时光。我们班级的家长在给孩子创建小书柜方面也是舍得投资的,所以一学期读完十几本书或数十本书的也大有人在。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早读课第一时间总是带学生读《日有所诵》 ,除了许多可爱的儿童诗和民间童谣,每周一首古诗,再加上开学以来每周两首晨读对韵,一年半的积累每个孩子都已经储备了五六十首古诗。每天我都会花一把时间来跟他们一起读一起交流,甚至模仿创作,不亦乐乎。在这“润物细无声”中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就能具备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
每次写话或写小日记,我都选择部分同学的小文章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在班级里当众大声朗读,大肆表扬。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我想,只要经过数年的坚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做的这些的实践活动,一定会为孩子们在文学积淀、文化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等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