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听课随感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02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朱晓红     来源:原创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评课

朱晓红

李菁:

有笃定的气场,理性干练。在处理文本时,就四下的学情来说,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过于简洁,课堂容量不饱满。本课在字词教学板块时间充分,侧重于解词的方法指导和小结。在梳理文脉的环节,老师的包办意识太强,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用一刀切的方式限定了学生的思维。这虽然有利于教师把控课堂,但违背了当下的“生本课堂”“以学定教”的方向,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建议有时间可以重组下教学内容。

汤晓丹:

整堂课的基调是凝重深沉的,汤老师语言铿锵,用词精准,适切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国歌的距离。而四3班的学生也格外投入,无论是读书还是表达、歌唱,都很亢奋,满满的民族自豪和爱国心在课堂激荡。教学板块明确,借助时间节点划分课文段落,厘清顺序,处理恰当。但是在讲读国歌诞生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时,也就是第二小节时,个人感觉层次感不清晰,是否可以围绕“为什么要创作这首《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这首曲子好在哪里?(为什么这首曲子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三个目标来层层解读,这样更有抓手,同时也更加了解文章“怎么写”的。

沈玉涵:

进步很大,尤其是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层次清晰了,年段目标也凸显了。对于文本的空白处也能适当补充,特别是创作国歌的背景资料的出示,能带给学生极大的震撼,背景音乐的选择和渲染恰当。但是在接下来的处理中,顺序不太合理。建议先让学生说说观后感受,顺势让学生体会“魔爪”的词意,然后来读读人民的表现,理解“奋起”和“义勇军”,在这样充分的感知下再来体会田汉的作词,就水到渠成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造句在此处训练,有的生硬而违和。

一点想法:

三位老师的导入基本雷同,个人想法是:

单元和课文主题是音乐,建议课前与学生互动时,可以从感知音乐是神奇的语言符号,是丰富的情感载体入手,带学生欣赏几种不同风格的经典音乐,或伤感,或舒缓,或喜庆,让学生谈谈音乐带给你的感受,这种感觉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油然而生”的意思也就呼之欲出。最后欣赏国歌,让学生谈谈这首曲子传递的情绪是怎样的?交流后出示第一自然段,朗读,关注“无论走到哪里”“激动”“自豪感”关键词进行讲读,再次朗读指导,点出“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顺势导出课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