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石蕴璞3月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03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胡庄     来源:原创

所谓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它们之间各具意义,但又有所交集。核心素养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学校教育改革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实现转型,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都应有不同的举措,比如,学校应引导教育更关注社会,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这也是核心素养提出的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解决21世纪社会中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基础美术教育已经进入到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最早是于1997年由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提出的。2002年,欧盟和美国也开始提出。在美国,它不叫“核心素养”,而叫“21世纪的技能”。我国是2013年开始着手研究的,到2016年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国都要提核心素养?因为到了21世纪,我们会面临着一些复杂情境、一些新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利用比知识、技能更高的能力去解决。可以预料,在未来也许很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和现在的学法,20年以后迎接学生们的可能不是笑脸,不是虚位以待的工作机会。因此,需要从另外一个更高层面来培养人,就是要教会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

所谓关键能力:是指都有思维品质的参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以及敏捷性)学科关键能力是要转换自己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拓展发散性思维。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这就是我对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不同之处的理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