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遇到了很多难题,在不断的成长学习和努力中,使我收获了些感悟,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勉。
低年段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应该注意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刚开始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只顾的讲课,虽然讲了一大堆,却只有十几个好一点的学生明白了,其后果就是好的越差,难怪对课程学生会有两极分化的效果,后来经过前辈指点我逐步改为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和语速来讲课,一步步很扎实。所以,永远不要被几个优秀学生的表现迷惑,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用能使最差学生明白的话和语速来授课,才是明智之举。
让学生在读文中学会抓重点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乃至运用。虽然大纲中的低年级教学重点在生字词,老教师们也认为抓好生字是根本,但千万别把这作为放弃让学生解词的理由,否则吃亏的只能是学生和自己。借助字典中的解释来解词是比较傻的一种办法,除非碰上诸如“地质”一类很抽象很专业的词语,否则千万别指望字典中的饿解释能帮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更别提记住和运用了。解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情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其次可以造句、找同义词等。
我还发现在我发现二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多,写字量也特别大。二年级上期就要会写350个字,除此之外还要会认450个字。由于识字量大,因此,在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但是我发现这样预习的结果是好的越来越好而差的学生却越来越差。因为那些好的学生他们会很自觉的按老师的要求的要求去做,一般也会做的很好,而那些比较差的学生,一般都是父母不在家里,根本就没有人辅导他们,于是预习变成了一纸空文,第二天,什么也不知道。字不会认读,课文也就无从下手。那些预习了的学生就会情绪高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他们却只能坐在那儿一言不发。这时如果不注意到这群孩子,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越来越差,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脚步。我采取的措施是在上课提问的时候多请这些孩子,但是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经常请这些不能回答问题的孩子而忽略了那群想竭力表现自己的好学生,也是不行的,太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了。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每堂课学习完了之后,抽出三分钟来让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朗读生字生词,遇到不会的地方就发动大家一起来大声的告诉他,这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那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也在大家的带动下学会了生字。
以上就是我在这一期多里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点反思,也许它会显得非常稚嫩,只有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