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不要让孩子们忘记自由》,感想很多。这里的自由层面很多,如生活中的自由,现在的孩子,连小学生就没有自由的空间,周末排满了各种兴趣班。还有学习中的自由,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课堂中的自由。
教育专家陶行知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引导环境,需要在父母的热切期待和等待中迎接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发展,要遵循天性,不能够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让孩子自由的发展。
“没有自由就没有知识”,这句话从任何时候来说都是真理,教师一定要给孩子自由,但自由不是放任,不是替代。自由不是让他们在家中做皇帝、公主。学生来学校是来学习的,学习知识,这里包括做人的道理。孩子们来学校时是很自由的,学校教育不能让孩子们忘记自由。
资料中看到美国的教育:她们的课堂教学是比较自由的,老师讲的不多,没有大段讲述,更没有满堂灌输型课。学生在课堂上很活跃,很自由,积极发言讨论,老师答疑。英国著名的伊额公学也主张自由教学。他们主张学校给孩子们的知识是他们将来的基石,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最大限度激励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向导师提出问题等。
国外的教育真正把自由还给了学生,我们中国的教育也应如此。现在课改其实就是让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我想到最近数学大家顾志能老师上的一节课《线段、射线和直线》,这是一节带领着孩子一起深入“腹地”的一次尝试,一次基于教学本质的探究。顾老师在认识直线环节中引领学生真正进行了一场深度学习: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尝试画一条直线;接着提示“像两端无限延伸”再次引导学生画一画;然后让学生感受到把纸全部画满也无法表示出无限延伸,再重新尝试画一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画直线来体会无限延伸,一次又一次的深入思考中来感受直线的特征。 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自己极限的突破,而这些潜能,都是因为老师循序渐进、不急不躁的引领,让我们的课堂不仅只局限于热闹,而更趋于热闹之后的冷静思考,有效地抓住了知识的本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形象、生动、有深度。
这样的课堂老师就把自由还给了学生,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了自由。每节课老师能诱导着学生自由地去学,精神饱满地去学,积极向上地去学,那么课改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