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六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28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任艳芳     来源:原创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读后感

本月我读了尹建莉的《自由的孩子最自觉》,文中提到爱和溺爱的区别,让我很有感触。一直以来我觉得不能溺爱孩子,就是要对孩子严格要求,要规范孩子的言行,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地做事。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我的想法是非常狭隘的。“无论学历高低,身处都市还是乡村,收入丰足还是匮乏,太多人在思维上表现出‘小农意识’,眼界狭窄、思维简陋、特别容易走失在词语的迷障里。比如一说富二代出了问题,那就是钱害的:一说美国教育,那一定比中国强。所以有人说溺爱对孩子不好,很多人就从字面上理解,溺爱即爱得太多,于是推导出不溺爱就是要少爱些这真是典型的懒人思维、庸人思维。”读到这里我发现我对“溺爱”的解读太浅薄了,我以为“少爱”就是“溺爱”,严格要求孩子就是不溺爱孩子。

那其实什么才是不溺爱呢?作者认为“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所以溺爱不是爱, 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在教育上它恰是“反爱”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规律的,会阻碍儿童正常潜能的发展,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没有同理心等。”“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要想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原来,“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这才是真正的溺爱。我们常常教育家长不要溺爱孩子,但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其实都是在溺爱孩子。大量的讲题减少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这不是一种溺爱吗?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志形式,只要他有所违背就批评他。表面上是严格要求他,其实这也是一种溺爱。作者说“自由的含义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就于什么,甚至胡作非为——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 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允许孩子犯错,让他在不断改进中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获得自信,这才是不溺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