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探索
游戏教学,即在教学中渗入游戏内容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小学生而言,其所处年龄段正是活动、好动,尤其喜爱游戏,通过游戏进行教学能够更易被其接受。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抽象性,教学内容也多以公式、定理为主,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枯燥、无聊,难以提升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此,唯有将小学数学与游戏化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如何在课堂中开展游戏化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营造游戏氛围
氛围是围绕某一特定目标所产生情调与气氛。氛围需要由环境衬托,此两者间又相辅相成[6]。孟母三迁的最终目的便在于为孟子寻找一个具备良好学习氛围的环境,使其能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学习。因此,要实现游戏化教学,势必需要先营造一个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而非学习的枯燥。不同于情境教学,氛围的营造不必将教学置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只需要将学生引入目标氛围中即可。
例如在教学“形状”相关内容时,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对动物、动画的喜欢心理,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形状与小动物之间联系在一起制定游戏内容,将学生引入游戏氛围中。游戏可分为休闲游戏、竞争游戏、益智游戏等等,游戏化教学亦是如此。其中,竞争游戏所产生的效果相对较高。教学之前,教师先从网络上搜集形状相关的图片、动画。图片用于让学生认识形状,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动画则用于学生认识形状之后的游戏中。首先,教师让学生掌握各基本形状,但可保留梯形等相对复杂的图形;其次,教师播放搜集的形状相关动画,例如海绵宝宝等。每当动画播放到不同图形时,学生以迅速站起并抢答的方式来说出正确答案。抢答的得分则可以小组形式计算,最终赢的胜利的小组给予一定奖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游戏中不断竞争,不但对各形状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竞争能力。
(二)加强游戏互动
传统的应试教育决定了我国教育多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仅有的互动也体现于最正常不过的师生问答之中。这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近年来学界学者所主要研究的方向之一。游戏化教学的本质虽是提升教学质量,但其过程中却是充满欢乐的。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直接参与至学生的教学游戏中,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或指挥者。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在游戏教学中吸收知识,教师也才能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发现游戏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于日后改进。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中,教师可以自己扮演一个静止的物体,并将班级学生平均分组,使其有序地列队在不同的方位,以这样一个简单的课堂小游戏来调动班级全员的参与热情,进而使其更加明晰“位置与方向”在数学领域上的概念和含义。
(三)丰富游戏内容
游戏化教学所涉及的游戏种类较多,相应的游戏内容也应更为丰富。但令人诧异的是,部分教师所使用的游戏或从网上查询,或从其他教师处借鉴,使得最终使用的游戏极为雷同,导致学生在经历了前几次的游戏教学后产生厌烦、抵触心理。对此,教师根据学生及学科特点设计、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游戏内容与方法,让学生在具备新鲜感、趣味性的游戏中吸取知识。
例如师在讲授加法运算时,可以找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小兔子与胡萝卜,然后教师可以对扮演萝卜的学生提问:3只小兔子加上2只小兔子等于几只小兔子?或者教师也可以让扮演兔子的学生对扮演萝卜的学生进行提问。利用情境游戏法,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而且还丰富了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此外,教师也可以在班级里在制作一个光荣榜,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获得一颗星星,或者可以提出一个小愿望,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共同完成。通过这样的激励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尤其学生与教师已经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再进行这样的游戏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热情高涨,完全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