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个大写的教师》有感
拿起此书,初看“大写的教师”这几个字,以为此书必是鼓吹一些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类的话。其实不然。恰恰相反的是,薛法根老师没有讲任何大道理,而是从教育教学工作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说起,虽然也言辞犀利,却不同于我们平日里的牢骚话。你看看,对于教育的变化,薛老师如是说:
当下的教育,如同当下的社会车轮,红尘滚滚,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点子,层出不穷。前天提出“为了孩子的一切”,昨天就讲“为了一切的孩子”,今天便说“一切为了孩子”。新鲜、炫目的教育口号,走马灯似的变换着,调门一个比一个高,甚至超出了教育的某些规律,挂出了“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让人不寒而栗的标语。殊不知,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更不是神仙,有专业性,也有局限性。
我想起来,我曾经开过的大大小小的会上,领导们不也是这样把如此刺眼的光环套在了同样是普通人食人间烟火的老师们头上吗?我们的老师在下面窃窃私语的,不正是今天薛法根老师在此书中痛快淋漓地说出来的吗?这,就是老师们的心声啊!设想,如果教育是万能的,那么,薛瑞萍老师绝对不会在她的班级日志里也写到了她班级里有连她都无可奈何的学生;如果教育是万能的,那还需要公检法这样的机构吗?估计他们早失业了吧!
现在的教育,技术、资源,自然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丰富,但我们教师的头脑,却成了教育时尚观念的“跑马场”,一阵一阵的热闹过后,只留下飞扬的尘土。太多的新鲜玩意让教师雾里看花,晕了!总之,朴素不变的就是过时。薛老师最后下结论说:教育需要求变,但不需要多变。变得多了,变得频繁了,就变得浮躁了。
说到教育的快与慢,薛老师说:中小学本是基础教育,教师按理只要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教书育人即可。但不知从何时起,也卷入了搞课题、写论文的漩涡。尤其是骨干教师,你没有课题、没有文章,简直就是一件羞于见人的事情。而教学、育人这个“主业”,却在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研究活动,以及更多的教育、非教育活动中,被挤成了“副业”。
难道不是吗?这使我想起以前乡下的一个老老师,一辈子坚守,兢兢业业,可是就是因为没有论文,愣是在退休前无法通过中级技术职称,那是多么的遗憾啊!你难道能说她不是一个优秀的小学老师吗?或者反过来说,论文写得多的,不管其实际工作如何,就是一个好老师吗?
在第二章专业的尊严里,薛老师说到了许多有关作文有关课堂教学和阅读的种种种种。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平日里经历过的一些问题,他就像一个邻家大哥,把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说得清清楚楚,我们就不必再陷入困境不得出来。
关于作文,他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有对象意识,比如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那就尽可以发泄一下,,把自己的心事写出来,宣泄情绪。我觉得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