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我选择了19课《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作为自己录课的内容。上完课,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优秀发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质朴、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教学本课,我的定位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受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知道一篇名著《呼兰河传》,初步感受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品读理解我”之自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说、议、读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使得学生与作者、与文本“零“距离地接触,这样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这部分内容比较长,如何长文短教,我认为重在体会童趣,感受小萧红快乐的心灵,感受祖孙两人深厚的、没有隔阂的亲情。所以这部分学习,应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觉得有趣的说。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思维品质。
在感悟祖父的爱这部分教学时,我采用先说再分角色读,到想像说话,多方位,多视角地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中的场景和意境,并把语言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朴素,正如一个孩童最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语言为主。我抓住第十三自然段的教学,以赏读、品读、美读为主,重点引导学生从文本阅读中领悟了作者表达特点以及写作手法,全面引导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课文的语言。并使学生明白,像作者一样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就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能写好自己我们的习作,这样把学生的关注点落在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上,思维就聚焦在课文隐含的教学价值上,课堂学生所得就丰厚多了。在品读赏读中,抓关键词语,如“就像”“愿意……就……”,切身体会萧红语言的优美整齐、文笔的活泼流畅。课堂中引导学生体味萧红的语言时,始终围绕茅盾先生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来展开教学,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引领他们走向优秀文学作品,走进优美的文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