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4月随笔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1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吴云贤     来源:原创

   从学情出发,在核心问题引领下,凸显数学本质,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一直提倡的是几问: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学了怎么用?,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也深知,能真正透彻了解并朝着这几点去做的,学生数学思维会不断提到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显现。只是真正要做到这几点的,除了对教材的钻研,还一定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整合单元知识点,以适切的核心问题引入,并在开放的数学活动中渐次展开,让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渐走向深刻,走向理性。

     二下《统计》,是整册教材中的最后一个内容,因是个独立的内容,加之有特殊的原因,我们组决定先上。梳理这个单元,发现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分类整理,第一课时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物体来逐个记录,并通过一个个数的方式来整理记录的结果,获得相关数据;第二课时就是用划“正”字的方式来分类整理记录,通过计算正字笔画来获得数据。而我估计,现在的孩子,接触的新鲜事物多,对于划正字来整理记录的方式肯定有所耳闻,所以两课是否可以整合起来上,是我第一闪过的念头;其次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学了怎么用,我该用怎样的一个好的核心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让学生能明晰学习目标,激发其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获得更多数学思考,这是我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鉴于对此的思考,我把这节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为什么要分类整理,怎样分类整理?

但是当核心问题提炼之后,其实还要思考梳理达成核心问题的一个个其他问题。

于是在例题图展开,学生提出了很多想解决的问题:一共多少人?男女生各多少人?教师学生各多少人?看书、游戏、下棋的各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之后,我提出了需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想解决一共多少人你会怎么做?解决各多少人呢?解决比多少?你觉得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好?在学生思考比较之后发现:都要用数的方法,但先解决各有多少人比较好。因为将人分类后来整理,不光能知道各有多少人,还能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还能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数据的内涵价值更广;而且感觉分类整理更清晰!于是分类整理的优势就凸显了。

顺势,梳理出了第二派生问题: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将分类数数的过程记录下来?学生说:打勾,画圈,画五角星…甚至提出了写“正”字。我并没有立刻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整理,而是继续让学生思考:前面几种方法有什么优点?为什么想用“正”,写正字记录有什么优势?我甚至启发学生来书空写正字,边写边数:一笔、二笔…五笔,一笔、两笔…五笔。学生立刻就联系到了乘法计算正字的笔画,无需再一个一个数。甚至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一定要用正字,其他文字可以吗?这一系列学生的思考,不正是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吗?给予学生开放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思维更深更广。

当然,在接下来的实际操作中,学生不光掌握了整理的方法,找到了整理需注意的地方,更真切地体会到了不同方式分类整理的优势,从而准确地学会择优。

而后的第三问:通过整理的结果,你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后发现,基于这个整理的数据,上面提出的问题都能解决了,还发现,不同的分类标准整理得到的数据是不一样的,但是总数是一样的,以此可以来检验统计过程及结果的正确性。甚至还能自创统计方法!

在这紧紧围绕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序列性的问题的思考中,学生不再只停留在知识表层方法的学习上,而能直达数学知识的本质,知道为何而学,真正了解统计、数据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

为思维发展而问,我想应该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灵魂,设计有价值的核心问题,应该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的目标追求,因为只有在这能承载很多知识含量、开放、有发展性和序列性的充满整合性的问题思考中,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