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四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23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孙红霞     来源:原创

517日,我执教了组内研讨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基于师生课堂表现及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

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通过学情调查,学生提出了预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课樟树?为什么人们要在樟树前留影?课堂紧紧围绕这两个主要问题,解决问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导学时抓住樟树的外形特点、可贵之处以及人与树的关系展开分析。对这个重点问题,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给足了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体会。外形特点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樟树的可贵之处是在它枝枯叶落,做成家具之后,依然能保持香味并且驱虫,这是其他树木所没有的可贵之处。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于是就详细地向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展示、合作交流,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为什么人们要在樟树前留影?”这个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学生在这种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纵观本堂课,学生的思维含量训练还不充分,教师没有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时不够投入,显性表现为有些学生游离在外,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安排具体的活动任务,或者制定明确的考量指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写话。这里可提供“借物喻人”的话题让学生一吐为快我们很多时候指导作文时总是向外求习作方法和范文,其实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宝库,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实践迁移运用课文,以此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

一次教研就是一次学习,一次反思,尽管自己是一名成熟型教师,但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永远跟不上不同学情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找寻不足是进步的原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