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让人心静,很静。通过一个哲学大家的视角,站在一个未曾企及的高度,来挖掘人内心最初最纯的追求——丰富的安静。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安静是相对的。老子哲学更是以静为之根。古人亦有“宁静致远”的情操。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心态,即内心的平和与淡然。
周国平在《丰富的安静》一文中说道“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确实很难做到。舟车劳顿,只望盼一个病树前头万木春,只是这青春的脾性,一旦惬意,便很难自持。在悲喜之间,我们经历过相聚别离,也曾一句话就送走好几个春秋。时间像一个漏斗,过滤掉一些人和事,却把一部分沉淀下来凝固成有色无声的记忆,思之,谓之静。
我也曾不喜欢一切高潮,因为高潮过后一定会有低潮,平淡,甚至是结束。电影的高潮往往最扣人心弦,拨人眼泪,走得最急的,常常都是最美的风景。我们不是童话故事主人公,不是犬儒主义,不是出世者,我们是人非梦。徜徉在人类发展的长河里,我们只是天地沙鸥,放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里,我们为大喜动容,为大悲灼灼生痛,这就是朴实的人生,我们寄生的规律。而当我们的心有所依赖,面对大喜时的从容,面对大悲时的淡然,就是内心丰富的安静。这是《安静》给我的深刻的启示。
关于“安静”,周国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其实,无论世界,无论我们生活的周围变得如何的喧嚣与躁动,哪里又找不到一片安静的角落呢?关键还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寻找,或者说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这一份宁静?即使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安静,至少我们还能保持一份心灵的恬淡,还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倘若这一方领地也终失守,人生真的会充满痛苦与无奈。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捧读《丰富的安静》,再一次细细品味国平先生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