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自由的孩子最自觉》的一篇《“屁”的事何以成了事儿》,很有感触。文中一位妈妈向尹老师倾诉,她觉得自己耐心、负责,但是她孩子还常常为了一件小事就纠结,时而担心被同学嘲笑、时而担心被同学打,有被迫害妄想,让她很痛苦。尹老师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于母亲的强势。“家长一直按照心目中的标准倾力打造‘完美儿童’”,“与其说你在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孩子,不如说你无孔不入地控制着孩子,否则你的孩子绝不会是现在的样子”,要如何改变呢?尹老师说“你变弱些,孩子就开始强大;你不膨胀,孩子的世界就宽敞;你收敛起来,孩子的格局才能变大”。他给家长提出了几点建议:“1、承认孩子的问题是自己造成的。2、立即放下劝说和讲道理,对孩子的痛苦表示理解就可以了,温柔地拥抱,坦然地微笑,耐心地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3、发展孩子的阅读爱好。4、多陪孩子运动或旅游,尽量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比如打游戏。5、绝对不要在学习成绩上和孩子纠结,孩子的精神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成绩已经不重要了。不是说就此放弃了,而是说你越放松,孩子的精神状态越好,成绩也越有可能好起来。”
我觉得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学生不能高压控制,要相信他们。我们越不信任孩子,越是高压控制,孩子就越叛逆。我们越是给予孩子信任,鼓励他,孩子就能发展得更快、变得更自信。老师应该学会示弱。比如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要立刻让学生听你讲,而是假装自己不会,请班级的小老师来讲,激发他们的表现欲,他们会积极动脑,
在他们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的补充。难得糊涂,让孩子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要比喋喋不休的说教有效果。
第二,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其实他自己也感到难过,不安。如果批评或者马上说教,会让他更加难过,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他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可以安慰他一下,给他一个拥抱。并相信他下次会做得更好。我们做老师往往是非观太强,垃圾食品、玩游戏这些都是错的,但是偶尔吃一吃、玩一玩,其实是可以放松身心的,是要掌握度就行。
我希望能更了解孩子,更能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