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四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2019.5目中有人 心中有文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31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汤晓丹     来源:原创

 

4月27日,“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六朝古都——南京举行。两天半的赛事,从朗诵到才艺,再到课堂教学和知识素养,于像我一样的观赛者,是满当当的精神大餐,于参赛选手,是几天的不眠不休,更是长久以来的厚积薄发,令我钦佩不已。

语文课堂,时常会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炼字”,最好是能说出“标准答案”,这可苦了学生,为了配合老师,他们就不断去猜,最后老师急了,直接板书吧。如《水》一课,让学生在读句的基础上用一个字说出感受,“爽!”一个孩子大声答道。老师愣了几秒,板书下了“乐”,“大家觉得用这个字怎么样?”学生们都不说话了。为什么教师非要提炼“乐”呢?因为要引出“以苦写乐”的写作手法呀。“诱人入套”,文字失去了灵气,学生也失去了表达的热情,更可怕的是,长久以后,他们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能力。《青蛙卖泥塘》一课,大量简单的问题,连珠炮似的投向学生,学生显得兴趣缺缺。虽然他们才二年级,可是一个简单的、情节结构清晰的故事,他们完全有能力读懂,甚至可以自己复述出来,为什么不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创造呢?

反观自己的课堂,类似的控制和错估不在少数。课堂中,应该把学生摆在什么位置?其实很简单,教师只要做到“目中有人”,仅此而已。

对于教师来说,文本是教学的依托。用得不好,也会成为教师的“套”;用得好,则可以充分发挥提升学生素养的作用。《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经典课文,来自内蒙古的王老师紧扣文本的“神韵”——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由绘画发散到写作,让学生试着用这两种手法描写看画的人们。写着写着,柳树都进入了孩子们的视线,成了他们笔下的看画“人”,整个课堂充满了真实与活力。苏州的魏老师让学生在朗读中去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密,月光下江面的静谧、江面的动感、两者的相得益彰……都在品味中显得越发诗意。正是教师对文本细腻而独到的解读,才成就了这一幅学生与文字亲切对话的动人画面啊!

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关注学生素养的发展,素养型目标的转向、真实情境的关联、合适的任务驱动、有序的学生活动、细腻的品味和感悟,应该成为一堂好课的标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