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六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叙述性”语言,让思维灵活展现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02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蒋文     来源:原创

“叙述性”语言,让思维灵活展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路过程与结果。看来语言是思维的外显,语言与思维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过程、结果,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的表达也可以促使思维变得更加精准和灵活。

平时的课堂,我们可以注重语言表达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交流来外显思考的动态,从而想办法促使思维的生长。

1)培养“说”的能力

其实平时的课堂要教会学生“说”,围绕“说什么”,“怎么说”,在课堂上要不断示范,积极鼓励学生说,引导学生说,并反复训练,自然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说什么?——说“心中疑惑”、“脑中所想”、“解题思路”、“课堂小结”等等。

现在的学生面对疑惑都没有信心提出来,一般都是保持沉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提供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当学生的发言和自己不一样,老师的讲解没听懂时,自己有疑问时,要鼓励他勇敢地站起来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再如,课后小结,现在的课后小结流于形式,点名个别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所学就匆匆而过,其实课后小结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可以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所得所学,再指名发言,这样每节课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即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又提高了自信,为今后课堂发言奠定基础。

怎么说?我们老师可以给学生规范语句,如:我认为……,我觉得……,我反对……,我建议……,我有疑问……我是这样想的……等等。充分提供给学生语言训练的机会,课采取:教师点名说、学生互动说、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形式来“说”。

2)创造“说”的机会

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便有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赞赏、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带动真实的交流需求,让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修正偏差,逐步完善思考的过程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中的重点是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实验要求:

1、剪一剪: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剪或者画这些三角形,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

2、填一填:把你的研究成果填写在表格里。

我的实验方法

我的实验过程

我的实验发现

这种实验的注意点

3、说一说: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思路。

实验过后,集中展示,分享成果。

方法一、测量方法

1:我们用量角器分别量出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可是使用量角器测量时存在一定的误差。

2:我有补充:我们除了量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我们还量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它们的内角和都180°

方法二、斯拼方法

1:我们组把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撕下来,刚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拼的时候要把角的顶点重合、相应的边也要重合在一起。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做法怎么样?

2: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挺实用。

3:我觉得这方法有点“残忍“,他把好端端的三角形给撕坏了。

方法三、折拼方法

1:我们这个方法跟撕拼方法很类似,但是不需要把角撕下来,可以把这三个内角合在一起折成一个平角的过程。其他同学有疑问吗?

2:请问,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大家看这个三角形,我们要找到其中两条边的中点,连接两条边的中点画一条线,把上面的角沿着这条线向下折,左、右两边的角分别向中间折,这样就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平角。

方法四、推理方法

生:我利用长方形,连一条对角线,发现长方形正好分成2个完成相同三角形,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推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最后教师总结。

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集中展示的环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量、撕、折、拼、推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经历思考、交流、演示、分享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在分享过程中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展示,并鼓励其他学生对其想法进行点评,提出质疑,讲解的学生给出自己的分析,不断带动学生交流的需求。不同推导思路和方法的交流不仅使得课堂精彩纷呈,而且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让自己的想法变得更全面,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开阔。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