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教师缺什么》有感
横山桥中心小学 是轶群
最近,本人有幸拜读了黄燕老师写的《中国教师缺什么》。黄燕老师从中国教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六个方面,从不同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第六部分“缺乏健康与关怀”。
首先看到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的一句话:“当前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让我们有些担忧──不是他们缺乏敬业精神,也不是他们缺乏专业修养,而是他们的生存状况。”我觉得这句话说中了我们教师目前的现实状况。他非常了解我们教师的生存状况,从自然人的角度对我们教师给予了关注和关心。
就拿“健康”这一话题来说吧 ,教师群体目前已成为受疾病威胁最大的人群之一,而教师群体中的高危人群又是中青年教师,成为许多职业中最难的一个。现在社会几乎已经把教师当成了神,有专家指出,当今社会对教育期望很高,家长把对孩子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教师身上,而学校的各种评价机制、竞争机制更是让教师们心力憔悴。在该书中,作者还向人们阐述了来自改革的压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新课程改革等不一而是,往往教师还未从一种改革中走出来,又得去适应另一种改革,教师整天疲于奔命,而每一次改革最终都落到教师身上,使教师的身心负担越来越重。因此,教师成了当前各种疾病高发人群之一,诸如心脏病、颈椎病、胃病等职业病更是广泛,长期处于亚健康的人数比例高于普通群体。教师还经常带病上课,主要是教师“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住院看病的时间,还有教师本身的疏忽大意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有些教师身上甚至折射出一种“殉道主义”,总是希望坚持再坚持,这样长期的埋头苦干,使得教师积劳成疾。而生理与心理是相通的,生理健康影响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同样影响着生理健康。而教师患病期间,精神状态不好、体力跟不上,难免力不从心,影响工作效率,也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情绪。
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这样想:首先教师不是神、不是圣人,而是人,也会犯错误,也会出现各种身心问题。作为普通人的教师需要社会的关爱,同样存在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所以,无论是从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还是现实教师利润分配来看,还是从人性发展及人人平等的角度进行分析,社会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把教师打造成完人,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道德的符号或者道德的奴隶。社会各界应该以一份宽容之心真诚地搀扶我们教师走下神坛,如此,则不仅是中国教师之幸,更是中国教育之幸。
其次,要爱惜身体、爱惜生命。毕竟,生命对于我们仅有一次。学会调节好自身的情绪,用良好的心理状态走进课堂。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应流出一定休息“喘气”的时间,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我们可以适当发展一些兴趣爱好,琴棋书画、写作旅游都能有效地调节改善大脑相关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缓解压力,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让我们的心灵走出紧张乏味的小圈子,进入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
适当参加运动,把烦恼与汗水一起“排泄”出去。体育运动是健心的良药,能有效排解不良情绪,有效消除心理疲劳。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学校内这样的机会是很多的。在活动课上与学生打打乒乓球,既健身心又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与同事打打篮球,也能排解烦恼增进同事间的友情。运动中心理得到调节,思虑得以澄清,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疏泻了心中的忧恼与不快。
沉重不是教育的本质,憔悴也不是教师的本色。教师要不断学习,强化自我,与时俱进,展示新世纪教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