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以“貌”取人
一个人的外貌和气质,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当人们身处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时,或多或少的会倾向寻找相貌好的人,并融入到当中,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特殊。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关心学生的状态中去,当我们在教授知识时,对学生有没有区别对待?有没有特别照顾某个学生?我们会以貌取人还是以成绩取人?很多老师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在学生眼里是这样吗?
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也体验过老师的冷与热,一个公平公正的老师,给学生带来的正能量远远不止是在学习上的帮助,在学生品格的培养上同样重要,特别是小学生,对事物还没完全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到老师过多宠爱的学生也许会恃宠而骄;而得不到的学生会认为自己不够好,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当这类学生的家长也不能给予适当的关心时,他们往往会形成逆反的性格,更严重的甚至误入歧途。
“三好学生”意味着一个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很多情况下,这样的荣誉只是属于成绩好的学生,这样的一种“规则”,使本来就不是太成熟的小学生认为成绩好就什么都好了,这样的错误观念,对还在成长的小学生是不利的。
小学生的智力还在发育中,同龄的孩子发育也有先后之分,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级时表现不佳,却在四五年级时有一鸣惊人的表现,这不是个别现象。让成绩好的学生保持好成绩,算不上一个好老师,对每个学生因势利导,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一些对学习有恐惧的学生转而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才是教师最大的成功,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但即使是圣贤也有看错的时候,“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是孔子对自己没有公平对待,存有偏见的感叹!
作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从中发掘潜力,让他们在成功中自信,在自信中获得更大的成功,你的关心,对于那些从来不受老师关注的学生来说,恰恰是最珍贵的,对他们来说,你或许是真正的伯乐,即使他们都很普通,但将来,他们都将成为是强大祖国不可或缺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