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四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语文教案设计也要有条理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04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郭晓彩     来源:原创
前段时间听了孙红霞老师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第一次听孙老师上语文课,不由感慨老教师对于课堂把握的到位。开头,孙老师以“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首先说到樟树的外形,总结后回到总问题:因为樟树……(外形特点),所以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其次是说樟树的香气,理解这香气的特点和作用后,还是回到总问题:因为樟树……(香气特点),所以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最后,说到樟树与宋庆龄的联系,板书将樟树的特点和宋庆龄的品质一一对应,并问学生,为什么人们要在樟树前留影纪念?并总结:因为樟树……(樟树特点),就好比宋庆龄……(宋庆龄品质),樟树是宋庆龄的象征,所以人们要留影纪念。我听下来就特别佩服孙老师清晰的思路,用一根线引着学生不听探索。孙老师对于课堂设计很有条理,其实从她帮我磨课中我已经感受出来了。 整个四年级我一共让孙老师帮我听了两节课,分别是《但愿人长久》和《三顾茅庐》,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孙老师对于教案设计层次分明,每个版块都力求让学生学到一些学习方法。在上《但愿人长久》时,总是时间不够而拖堂。孙老师跟我指出我的语言太碎了,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把握不住重点,另外,有种整堂课都是我在讲的感觉。其次,她也指出,我每个版块指向不明,让人搞不清楚我到底想表达什么。在说道开头环境和人们如何欢度中秋时可以跟学生指出这是环境烘托的作用,初步认识环境描写的作用。《三顾茅庐》中也是一样,本课生词比较多,我只是根据网上的教案进行调整,那篇教案里花了很大的功夫在词语上,这个与四年级的语文教学是大相径庭的。所以我擅自修改教案,删减了词语讲解,花重功夫在分段和概括段意上。孙老师听后也是严肃指出,我的课时指向不对,既不像第一课时又不像第二课时,需要修改。首先,词语理解可以作为本课的一个出彩点,可是我的词语理解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她建议我多花功夫在词语上,至于段落,本篇课文比较特殊,大致分出起因—经过-结果即可,其他的留到第二课时来解决。经过磨合,我的这堂课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跟资深教师相比,我就好比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学探索者,很多方法和技巧都是云里雾里,被前辈一点拨后,又有了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所以,就如清英外国语的校长状亚芬所说,新教师在前三年主要是模仿,磨过了这三年才会逐渐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但回顾我的三年,大多时候我还是比较偏执和懒惰。不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还是应该做个有思想的教学者,理清教案的条理,尽可能把握课堂,认真准备教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