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六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求真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21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蒋文     来源:原创

                      

【背景】: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对叶澜教授的这段话的理解是,数学课堂是学生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天地,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数学课堂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动态生成的过程,不是机械的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人。所以我认为,真实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实交往,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教学片断】:《乘法分配律

在教学完乘法分配律以后,

1: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们刚才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那么三个数的和去乘一个数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即:(a+b+c)×d=a×d+b×d+c×d成立吗?

2: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是不是等于被减数乘这个数减去减数去乘这个数,即:(a-b)×c=a×c-a×c,这样可以吗?

3:如果是一个数减几个数的差去乘一个数符合这样的规律吗?比如:(a-b-c)×d=a×d-b×d-c×d成立吗?

……

(教师把学生的提出的猜想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师:刚才的几位小朋友提出了一些猜想,它们到底能不能成立呢?下面我们分组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进行举例验证,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验证后交流。)

1:我们组举了很多例子,发现(a+b+c)×d=a×d+b×d+c×d是成立的。我们还发现,如果再多几个加数,这个规律也是成立的。

2:我们组通过验证,发现(a-b)×c=a×c-a×c也是成立的。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这个规律是不是也叫“乘法分配律”?

师:(点头表示同意)这是乘法分配律(a+b)×c=a×c+a×c这个基本形式的变式。不过,这是你们小组验证的规律,可用你们组的名称来命名这个规律的名称大家说好不好?

……

【反思】:

一、追求真切的生成

以问题探究为载体,展开多层次、多角度、丰富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在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充分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积累具体问题抽象、形式化的经验,丰厚认知,领悟知识,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发展思维,从而逐渐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型活动模式。

从这一则案例中可以看出,这里学生的大胆猜测,是教师在备课中没有预料到的,但教师并没有机械的执行教案,也没有一味的追求课堂中的完美,而忽略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将学生生成的问题又抛给了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验证猜想的探索活动中去,建立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多样的,数学对接生活的,操作与思考的,抽象与概括的,反思与推广的丰富的真实的体验过程。最终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证明了自己的猜想。

二、追求真实的交流

给足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法的指导,重视数学思维过程的培养。坚持少讲多学,少问多思,课堂上提出问题、呈现问题情境后,给学生以一定时间围绕问题思考、操作、议论、发言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引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和提炼方法,让学生真实交流、真正互补,完整思维过程,领悟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时,作为教师不是回避,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交流、验证,最后得出大家想知道的答案。从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探究的欲望等得到了满足。我认为这的教学是真实而生动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的教育真谛。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要追求真实。真实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和教师民主平等、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 , 是以学生为主体 ,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而忽略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不能满堂的表扬,而不敢做出善意的提醒和批评。现在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显得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有内涵。但是,如果教师在实行新课改的过程中走入了误区,将会使课堂变得华而无实,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师生之间好像是在演戏给听课的老师看,这种课堂就无真实可言。华东师大课程研究中心吴刚平教授说过“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

总之,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