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教的班中,有个女孩叫丹丹,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总感觉她缺乏自信,眼睛总不敢直视老师。每每喊到她,都会显露出紧张的神情,“怕”这个字似乎成为了她的代名词。我曾试着鼓励她,多说话,增强自信力,可是这种只字片语式的鼓励方式,对她来说作用力不大。因为我感觉,我每次接近她,想辅导她作业时,她总是紧张得笔要发抖。看来,这种的蜻蜓点水式的鼓励,对她来说是没有生命力的。
冥想之际,想起暑期里对“女儿”实施的“记功教育”:不间断地留心孩子的一言一行,观察孩子做的事及做事的过程。每天及时进行 “功绩”的整理和记录,把记录的内容与孩子一起分享,用简短、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孩子交流,交换彼此的心得,让孩子在不断的交流中,感受到自己的“功劳”,获得肯定,获得启示。女儿和她同样是缺乏自信,也许,给她也建立这样一本“记功薄”,会对她有同样的帮助呢!
于是我开始做起了有心人:及时捕捉她课堂、课间以及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加强了与她之间的交流,让孩子能在具体的事例中得到鼓励,在具体的赏识中提出对她的寄语和希望。
记功一:由于课堂、课后细声柔语的交流,丹终于稍稍打开了心门。一次数学课,丹终于主动地举起了她稚嫩的小手,战战兢兢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交流激励:
课堂鼓励:丹,你变勇敢了!回答问题时也很流畅!继续保持!
课后交流:丹,你觉得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困不困难?
答:“不是很困难!很好!”
提出希望:是的,上课其实就是敞开心扉,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以后,你可以象跟朋友聊天一样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哦!
眼睛闪光:好的!
记功鼓励的结果:课堂上明显比以前自信,一节课能主动举手多次,声音也不在战战兢兢。
感想:孩子需要的是妈妈式的关怀。孩子每次跨出的第一步都是很重要的,大人要细心呵护孩子的第一次,适时恰当的引领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源泉。
记功二:胆小的丹,今天冲出了自己孤单的小空间,加入了班级同学的大团体,开心地与同学玩游戏,虽然还是有些拘谨,但感觉她也渐渐能与大家同得、共乐了。
针对性的引领:
“丹,与同学一起活动,心情怎样?”
“很轻松!人多,很热闹!”
“是啊!群体活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而在群体活动中,我们不光能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更能从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才能更有信心做好每件事啊!”
记功、引领的结果: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孩子明显少了份拘谨,多了份交流的勇气。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她也能为小组成员献计献策,设计出了很有特色的水果拼盘。
感想:孩子是渴望群体生活,渴望交流的,我们要更多地为孩子创造这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机会,让孩子的情感在交流中得以释放,让孩子的自信在交流中得以提升。
……
一段时间后,我也会像跟女儿交流一样,把她这阵子的“功劳”如数家珍般的与她一起分享。孩子的心中是暖暖的,流露出不再漠然的表情,脸上流露的是欣喜,眼神流露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自信。
著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过:“设立“记功薄”是个较好的办法,我们从没用钱奖励过孩子,来自父母的奖励就是这个小本中的一朵朵小红花,它无法用金钱计算价值,却无比珍贵,协助我们培养了孩子许多好品德。”我想,为孩子建立“记功薄”,无论哪个年龄层次都是可行的,只不过,交流的方式上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来确定。这种记功式的交流与引领,更凸显了教育的人本性,孩子可以从具体事例中肯定自己,明确前行的方向,让自己成长得更快,也更加健康。
为了孩子们身心双健康的成长,请建立起自己心中的那本孩子的“记功薄”,加强与孩子悉心的交流,让教育之光在我们细心的呵护下能射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