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感觉比较难懂,需要反复看,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见。
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内心领域,学校是不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的。就像我们所说的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所以作者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习者地位的孩子。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而现在提倡的教学模式就体现出了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的这个观点。但这种模式往往被肤浅的认知,没有序列,没有深入,浅尝辄止,有的认知还有偏颇,所以 “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帕尔默在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指点迷津:也许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在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织、引导、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天地,让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