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
最近我上了一节五年级的英语公开课,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在上课之前,我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文本。通过仔细研究,我清楚地了解了本单元的语言知识体系。本单元的语言情景是Mike向大家介绍自己及家人一天的活动过程,其余的习题和操练也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这部分的语言情景比较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表达的意思也清楚、明白,也能经常用到。本单元涉及学习的现在进行时是继一般现在时之后新学的一个时态,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我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单词短语和重点句型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教授,避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另外我还可以结合书后的习题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加以练习、巩固。
上课前,我也通过和学生的课间交谈,询问了孩子们的预习情况,了解孩子们在理解文本时产生的困惑和问题。想方设法找到孩子们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预设在我们共同创造的课堂上,也就是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所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帮助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在充足的准备和预想的教案下我进行了教学。先通过老师谈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引出I like helping my parents at home,询问学生Do you like helping your parents? 新授parents,并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课题《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接着通过游戏,呈现图片,展示各种家务劳动,学会家务劳动的相关英文词汇和短语,让学生通过语句表达图片的意思,对新呈现的时态“现在进行时”有初步印象。
之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学生先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短片中有几人,他们是谁?然后分两部分进行具体新授。抛出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 in the morning?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判断句子对错来帮助理解课文前半部分。接着让学生利用重点句型“What is/are ...doing in the morning? ... is/are V.ing...”进行对话练习。最后学生利用表格中的词汇,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形成语篇,提升了学生整体思维的能力。第二部分,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用重点句型进行交际,了解文中Mike及家人在下午做的事情,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然后就进行了课文朗读环节,以及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朗读。在此环节后再来询问Mike的爸爸下午干了什么?文中没有提到,你可以想象一下吗?因为教案中的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我也就遵照PPT的流程走。但在教学现场来看,我的这个环节设计是有问题的。学生在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中,了解文中所有人物在上午、下午正在做的事情。学生就已经有疑惑,爸爸上午洗车,下午做什么了呢?学生提出疑惑,甚至自己猜想解答时,我没有适时地插入、引导。而是不予理睬,硬是把学生拉到我所需要的环节中来,照着我的设计思路走。课后我反思,如果是平时自己的课堂,我肯定会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在需要帮助的地方提点一下。而因为是公开课,我已经设计好了教学环节,制作了PPT,那必须按我的流程走。否则PPT的呈现和课堂就会出现问题了,所以我没有理睬孩子们的需求,只顾着自己的教学流程。这样的处理方式真的很欠妥。孩子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才是我们老师需要去解决的。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体。猜想爸爸下午干什么的情节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呢,能否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PPT能否设计得更加全面一些,能跟着学生的思路转换呢?看来这节课想上得更加完美,还需要不断改进。
最后在巩固环节,我进行了合理地拓展,让学生看图猜猜他们晚上干了什么?晚会后他们正在干什么?既结合重要知识点练习了重点句型,又贴近生活,进行了思想教育。
一节平常的课,展现的是平时的课堂状态,老师和学生的状态。只有老师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设计符合孩子心理特征,知识体系的教学环节,才能让他们从内心真正喜欢你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