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 静待花开
----读《最美的教育姿态》有感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作为一位教师,课堂上只有善于倾听学生,适时调节自己教学,才能扮好自身的角色;只有善于倾听会倾听才能正确判断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只有善于关注倾听学生的言语,才能正确地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才能够对症下药,教学效果才能够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在学生回答不正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予以及时指出、正确分析。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学会倾听,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
教育是雕塑人的心灵的艺术,“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育绝不是单向的灌输和给予,而是在双向互动中的交流应答与碰撞。还有什么比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更能表达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更能唤起学生沉睡心底的激情呢?
反思我们的教学,经常见到学生站起来发言的时候,老师根本不专心听学生讲些什么,甚至不等学生把话讲完,就赶紧插嘴,急于纠正学生的问题,忙着讲解教案上准备好的内容。他们只陶醉在自我表现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意味着接纳、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仅仅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维火把,扬起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如果我们当老师的都能学会用心倾听,多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就会像沐浴着阳光雨露的禾苗,生机盎然,幸福地成长
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地靠近,是情与情悄悄地对流。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一定能发现谬误中蕴涵的新奇,荒诞中包裹的合理。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一定会给孩子留足表达的空间,一定会带来朋友般的热忱,亲切聆听孩子的诉说;因而他便一定会触摸到孩子情绪的温度,发现荒唐中蕴涵的新奇,琐屑中寄予的真情,也一定会听到孩子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作为教师,如果只长一张爱教训别人的嘴,而缺少一副爱听不同声音的耳朵,那么很难想象他的工作能深入、有效。而要真正做一名好的倾听者,必须建立起一种师生平等的观念。这不仅是教育的需求,也是学生共同的心愿。
总之,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一定能发现谬误中蕴涵的新奇,荒诞中包裹的合理;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一定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