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教育观,呵护孩子的幸福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暑期我偶遇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渐渐地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更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好老师的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老师是什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心灵的明灯。成为老师的先决条件是爱,但光有爱远远不够,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种手段,一种具体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识化为智慧、把品格渗进心灵才行……”是啊,要使孩子幸福,我们不仅要对孩子有爱心、责任感,更要使这份爱心充满智慧。
作者李跃儿在书中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的。”而现实当中,尤其是在中国,家长对于孩子,大都是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深处。书中杨一凡的事例让我深深震撼,正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慢慢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但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在李跃儿的书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看到这句话,不禁让我怦然心动。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选鞋的经历,经过一次次的尝试,我们最终选择的总是那双穿着最舒适的鞋子,联想到自己九年的教师工作,我突然想到:我的这双“鞋”真的适合班级里每个孩子这双“脚”吗?
我们作为老师,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我们要重新定义幸福的概念: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是否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人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有没有对于“幸福”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没有获得幸福的智慧。
因此我很庆幸自己看到这本书,让我猛然醒悟:作为一名教育者,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孩子的幸福童年,真实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只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李跃儿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虽然距她的教育观点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我会向着“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的方向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