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恶》是一本简明而不简单的书。或许其中最难理解的一句话就是:“自我实现的萌芽,时常是以恶的形态显现的。”人们难以仅仅通过“行善”或“做好人”抵达善,这是恶的问题的复杂之处。阅读中,有一个阶段很艰难,因为它唤醒太多童年回忆,包括亲子关系中围绕阻止恶、教导善而展开的剧烈斗争。对恶的经验使成长变成一件充满伤痛、困难而危险的事。身为孩子,其实在大部分犯错误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换言之,在孩子心中,善与恶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确。在不断社会化和“成为自己”的过程中,善与恶才渐渐区分开来。成长是一股力量,当这股力量没有找到适宜的形态表现自身的时候,往往会显现为“恶”,这也正是“恶”的两面性:有时,孩子会通过冲撞界限而竖立界限意识,没有经历过恶的人,难以真正懂得良善的珍贵;另一些时候,“恶”当中包含着创造的种子,人们通过“恶”打破原有规范,创造新的秩序。单靠知性无法理解恶的内涵,“孩子灵魂的欲求,往往超过大人的常识所及。”象征化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智慧,这便是故事和游戏的重要性所在。那些使用玩具手枪与治疗师相互射击、用颜料制造大便和血、选择易被发现的信箱作为私藏秘密地点的孩子,无不以一种不自知的方式向大人传达着他们内心的愿望,相似地,荣格也将梦和幻觉中恶的意象诠释为精神变化的表征。所以恶常常被与潜意识关联,它们暧昧、多义、危险,却不能简单与“坏”划等号,民间故事中的trickster生动地传达出这种特性:它们扰乱神或自然的秩序,喜欢恶作剧,聪明,具有特别的技能或神秘的知识,兼具善与恶、破坏与生产、贤明与愚蠢等双面性格。象征是潜意识的语言,惟有理解象征,才能离真理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