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宇宙》读后感
这本书用“宇宙”指代孩子的内心世界,引用许多儿童文学中的例子作为分析的素材,与其说这里讨论的是孩子,不如说更是我们自己,只不过这个“自己”是曾经的、被我们已经遗忘的,因而这是一本关于童年和成长的书,这里讲了一些作为成年人恐怕想回避的事。
有些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讨人嫌的孩子。觉得在家人中,只有自己被当做外人。这种感情再强烈一点甚至会发展为这样―种想法,即认为自己也许并不是这个家庭的孩子。有些孩子会一直有这种感觉,也有一些孩子在一段时期里会有特别强烈的这种感觉。这种情形有时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并无多大关联,即使父母对孩子再疼爱,也会出乎意料地出现。换句话说,这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与家人的关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是这样。在同一屋檐下,血脉相连,有时却也会有互相憎恶和仇恨的情形。或者也有互相深爱同时却无法抑制地产生憎恶感的情形也许,人这种生物,为了完成心灵的真正成熟,必须体验一下受到否定评价、憎恶、愤怒、悲哀等感情。就是在体验这种情形的过程中,作为无法割断的人际关系,家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不过,大人们也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孩子一直在进行这种体验,如果大人的共鸣过少,大人和孩子之间的纽带也许会被斩断。对于家长来说,要原封不动地懂得孩子的心近乎不可能,但至少应该进行一些这样的尝试。
秘密,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拥有秘密,标志着孩子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心理空间,因此秘密对于“成为你自己”至关重要,由秘密带来的甜蜜和负担,对孩子的成熟是挑战、也是机遇。换句话说,拥有秘密是一个人成长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秘密,当孩子出现心理疾病时,也未必需要挖掘和剖开他心理的秘密,用游戏疗法,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会使用象征物来处理自己的秘密,纾解压力和焦虑。
动物是孩子情感的一种寄托,是孩子喜爱和憎恨的事物的象征,通过孩子与动物的关系我们能了解孩子的内心。关于孩子与动物的关系,最后还要提一点。那就是孩子既会非常喜欢动物,有时也会突然欺负乃至虐待动物这样个事实。有的孩子非常喜欢猫或狗,家里的其他人稍微摸一下也会发脾气,突然之间却会对它又踢又打,狠狠欺负,简直像要杀死它一样。也就是说,孩子为爱与恨这两种相反的感情而苦恼,处于自己也不知如何是好的状态。孩子既有希望母亲一直抱着自己的愿望,同时又有哪怕一脚踢开母亲也想要离开的心情,两种感情的纠葛体现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之中,这种心理活动在对自己的心情上也是一样。既有觉得自己无比可爱的时候,也有极其厌恶自己的时候。孩子在对动物表现出爱憎两种态度时,大人不要觉得这孩子“反常”,而应该理解孩子心中无可奈何的内心纠葛。
我们大人对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有时喜欢,有时厌恶。而孩子,早在不会说话时就同样体会到了这两种矛盾的情绪。在帮助孩子纾解心理问题时,我们需要了解蛹化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