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了协同老师的一片文章:《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就我的课堂来看,参与面涉及所有的孩子,让所有孩子动起来、活起来,让弱势的孩子也能真正发挥主动作用,在课堂达到忘我、狂欢的境界,是我目前最迫切的追求。
——从时间讲1、让学生先收集学习材料;2、让学生先交流学习材料;3、让学生先提出问题;4,让学生先讨论问题;5、让学生先进行活动。然后才是教师的事。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是学生没有时空自主学习思考,临时想到就提出,当然“五花八门”。 因此需要建立发现提出问题的机制。
这里提出了建立发现问题的机制问题,让孩子们从自己收集材料——交流学习材料,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这一系列过程中,一般都是小队中的1号、2号冲锋在前,3号、4号躲躲藏藏在幕后,有了这些“躲躲藏藏的幕后”,这对孩子们的备学也好、合作也好,就要将小队里各个环节大打折扣了。所以,将孩子们划分成每一个小组的时候,就要有学习协同体的共同目标:
1.集体感:指成员之间的精神关系、对协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它表示协同体成员之间的接纳感,以及有助于个人发展的成员友谊、凝聚力和满意度。
2.开放感:指成员之间不惧怕心理敞开的感觉。协同体内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影响,有序、有规章制约。它是一种值得信任,能自由表达建设性意见和反馈的感觉。
3.互惠感:指协同体中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受益、强化和共享学习成果。它是一种从与其他人进行交互而来的相互利益的感觉。
4.分享感:指学习者在协同体中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中,协同体促进了知识和理解的获得,促进了知识和情感的分享。分享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如分享解决真实问题的愉悦,分享协同体内的信息流等。
每个小组的弱势生个性各异,首先,作为老师,要认真的考虑好,将哪些孩子划分为一组,这一组中,哪一个孩子是最具领导能力的,任他为组长。他必须是能顾全大局的,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的孩子。有了这样的组长,协同体的主心骨就有了。接着就是,组长怎样引导大家进行小组的合作?在合作中,让这些暂时弱势的孩子一同进步。
对于这些“弱势学生”,需要进行特殊的前置辅导。课前老师、组长对他们的备学作业给予适当“辅导”倾斜,课堂小组合作时组长也格外的眷顾这些孩子,老师也给予适当“点拨”倾斜,课后小组长再将他们的课上表现进行整合加工,让他们有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就成了。这样,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达,也就能与其他同学协同共进了。
为促进这些暂时“弱势孩子”的发展,我们班做了这样的规定:每组的孩子按照1——6号进行编号,从小组长开始编号,一般都是把暂时落后的孩子编在第二序列4——6号中,当然这绝非是一种歧视,而是便于适当的辅导。在个人汇报交流中,每一个孩子畅所欲言,1号回答加1分,2号回答加2分,依次类推,6号就得6分。有了这样的规定,小组的团结合作工作做得更好了,聪明的组长,团结好每一位组员,尤其要教好4——6号,因为他们的回答加分值才高。这样,在课堂里,交流抢答、补充质疑时,弱势的孩子也充满激情,如此焕发着协同的生机和活力的小组合作,也就真正成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协同共进”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