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
横山桥中心小学 赵菊华
还记得在上学时一节语文课上,老师引用的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年少轻狂的思考在所谓的“上帝”眼里也许微不足道,甚至幼稚,倘若我们不思考,我们又如何前进。如果我们真的不思考了,发笑已不是问题,问题是“上帝”会把我们扔出人群,我们也就脱离了进步。其实,握在我们手里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能自由地思考!阅读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一书,引起了我对语文教学、班级管理的思考和认识。教书、育人、修身、管理,魏老师从四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朴实的语言、真实感人的实例,无不启发着读者思考如何教学。
魏老师所教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班风积极向上。我想这是每个教师都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让他轻而易举的实现了呢?在书中,魏老师告诉了读者答案: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当一个差生,一个只考几分的学生分到某个老师的班中时,我想正常的反应大多是:我怎么这么倒霉,这不把我的平均分拉后多少啊?太差了!这个反应我也曾尝过,我总是在抱怨着,可却很少改变点什么。当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分入魏书生的班中时,他并没有斥责,没有冷落学生,而是让这两名差生找一找自己身上的优点,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暂时不优异的学生来说,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在我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够好。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魏老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们: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能有一番成就。
“我要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六年的小学学习、三年的初中学习、三年的高中学习中,魏老师告诉我们,教师只是学生的一个助力者,主角永远是学生,学与不学都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魏老师引导学生自学一类文章。根据每个单元的体裁,选取文章拓展阅读,通过列表格的形式完成基本的阅读,掌握自学同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如说明文:
课题 事物的特征 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方法
不需过多的讲解,用最简洁的文字,浓缩在表格中,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复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这些不都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吗?在自己的教学中,除了手中的教材分析再分析,讲解再讲解,死盯课后习题外,似乎与魏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相差甚远,我只是教会了学生短暂的学习。
注重课堂前一分钟的利用,使学生受益。读完整本书,给我感触较深的还有一点,那就是魏老师充分利用课堂的分分秒秒,学生学习兴趣倍增,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自己在教学中,往往借助课前一分钟点评作业、听写词语,有时训斥学生几句,可魏书生却在课前一分钟设置背诵环节,随意翻到书的一页,这一页绝对是学生没有看过的,规定在一分钟内背诵,尽可能地去背,然后默写,看看学生的字词的正确率,默写的数量有多高,久而久之,学生识记词语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些优美的词句也在平时的习作中得到运用。方法总是多于困难。从书中,我认识到改变学生的方法很多,只看教师是否用心,是否愿意改变学生,是否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所以,年轻的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做一根会思考的苇草,我们需要更好地存在方式。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是有理由要在工作中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用有限的生命去思考如何更好得教学。不要做一个不会思考、冷冰冰的教书机器,而是要做一个能保持着自我思考的教育工作者。
一个不会思考的教师不可想象。所以,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教。让我们一起自由地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