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本课程故事
—别样的美
初识“校本”
第一次接触“校本课程”这个词汇是在刚刚入职时的一次教务会议上,会后我还是似懂非懂。作为新教师,我还没办法掌控一个开放性如此之大的课程。讲什么?怎么讲?一头雾水的我向老教师们求助,也通过网络和书籍翻阅相关的资料,我渐渐理解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学校和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特点,确定各自的校本课程学习内容,并付诸实施。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论语》——芳香小径
明确了这些,我对校本课程萌生了莫大的兴趣。怀揣着初为人师的激情和憧憬,我一直想把我的语文课上成青春的课,诗意的课,实用的课,有丰富内涵的课。“校本课程”便成了我和孩子们踏上青春语文,诗意语文之康庄大道的一条芳香小径。《论语》成了我校本课程的不二选择。一来学《论语》可以帮助孩子们走进经典,汲取中国精髓的文化和智慧;二来它也符合我校“诗意阅读”的办学理念,终于,我们的校本课程付诸实践了。
我认真的做教学实施方案,从《论语》中精选了50则作为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并计划把他们分为求学进取,明德修身,处事为人,孝悌为本,仁义诚信五个专题展开教学。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把课上得生动而有内涵,我大量的搜集资料,购置图书。前期工作我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开展。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信心满满的走上讲台,憧憬着带领孩子一起亲近经典,汲取先贤的智慧,上出最活色生香的“校本课”。
突破困境
然而,现实却不如我预想的顺利。几节课下来,一部分孩子陷入了困惑和迷茫。我间或听到孩子们三五成群的议论:“《论语》太难理解了,不如看看童话书,故事书呢!”“学这个干嘛?每天又是读又是背的,考试又不考!”孩子们的问题可爱幼稚。家长的腹诽却像一盆盆冷水泼向了我。“能把课本上的东西学明白就不错了,还学什么《论语》这不是加重课业负担吗?”“马上要考试了,成绩是最重要的,学这些不成了不务正业了吗?”面对孩子和家长的不理解,我不免在心中打退堂鼓。是不是我对孩子的认知水平估计过高?是不是和家长沟通不够?难道我应该放弃吗?经过反复的思量,我决定坚持,坚持自己对校本课程的理解。
如何摆脱现在教学上的困境是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召开了一次班会,我对孩子们说:“课堂上,老师讲的语文有多少是考卷上有的?但是,我们班的语文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们的语文课一直生机盎然。你们不只有一位语文老师 。你们能亲近老师,这让我感觉很幸福。但是,如果你们能亲近经典书籍,那么,老师会更加幸福,因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抵得上无数个老师。更多更好的老师,在图书馆里,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我们要去那儿找寻他们。这场找寻将绵延我们的一生,现在让我们从《论语》开始,好不好?”我讲的恳切动情,我也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理解和认同。
摸索中前行
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我向同组的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求教,又与其他校本教师研讨。大家给我的意见是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着手,有了兴趣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于是,我特意去图书馆的儿童读物馆翻阅相关书籍,发现讲论语故事,情景教学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说干就干,我购置了几本儿童版《论语》课堂上,每条论语的讲解我都附送一个小故事给孩子们。这样一来,不仅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还能降低他们理解原文的难度。在我们的课堂上,孔子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子路是有点儿莽撞的少年,子贡的谦逊,颜回的好学,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灵动的。在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温良恭俭让”的品行,满载着“仁义理智信”的道义,每一字都重如千金。校本课上,我和孩子都全情投入了《论语》的怀抱,从中给养,从中悟道。孩子开始喜欢上校本课,家长也逐渐理解了我的教学安排。
收获成功的喜悦
半个学期过去了,孩子们已经沉浸其中了。一天,班里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女孩子突然跑到我跟前,满眼兴奋的说:“老师,孔子一定是个固执又有些脾气的老头!”她的表情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我也十分好奇,问她为什么。她自豪的说:“您看这一则‘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不行仁义,就是自己的老师也不可以。’您看他多固执啊!”我大喜过望,孩子们正在用自己的思考去走进《论语》“嗯,你理解的真好。老师为你骄傲。孔子爱真理,胜过了爱自己的老师。这不是固执,是原则是坚守。”“是啊,我也要做个有原则能坚守的人,‘当仁不让于师’。”孩子一脸无邪的笑容。
渐渐,我们之间这样的沟通多起来。他们经常问我一些自己从中悟出的问题,我们甚至开始有争论。他们也不再满足于校本课上的那几条《论语》而开始自己阅读,还有几个孩子开始读《孟子》这一切都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的热情也再次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我意识到,我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更好的去引领他们。
虽然没有赞扬,没有表彰,但是我觉得我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在校本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与《论语》零接触,其中不仅有美的体验,更有理的提升情的升华。这种喜悦,我真的不能用言语说明。
感谢校本
我应感谢校本课程,给了我一次主动探索,付诸实践的机会;我应感谢校本课程,让我的孩子们每周能有固定的时间接触经典,领悟圣贤;我应感谢校本课程,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教学相长,让我和孩子的心走得更近;我应感谢校本,让孩子们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快乐的学习和成长。我应感谢校本课程??
我愿意带着孩子们,在校本这条芳草小径上,走出别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