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课才是好课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读后感2
今年教三年级,因为第一次接触教材,所以我比较紧张。买了配套的教案和视频,几乎是看一课名师上课视频,然后自己跟着上一课,但是上下来感觉像是一场独角戏,自己兴致勃勃,学生却很少给回应,有一种挫败感。
刚好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文章,有一个章节给我了一些反思。《得失寸心知》里有一段是这样说得“多年来,一些老师一想到公开课考虑的就是‘亮点’‘高潮’‘突破’‘深刻’‘催人泪下’,至少要人‘耳目一新’。这种思路,是着眼于听课老师或评委,而唯独很少想到学生我想表达对公开课这样的期待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而不要把评委和听课老师放在首要位置。要着眼于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评委及听课老师怎么看。备课的全部心思要放在如何组织学生研读课文,如何展开交流,如何学习课文的可学之处,而不是绞尽脑汁地设计多么“别开生面”的开头,多么“震撼心灵”的高潮,多么“耐人寻味”的结尾。成功的标志是学生是否走进了课文并有收获,而不是让评委觉得“耳目一新”。备课时,教师当然要深度研读课文,思维越开阔越好,甚至有些批判性思维也无妨,但课堂上一定要有所克制。学生当然也需要引领与提高,他们的思维也需要教师的拓展与深化,但这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循循善诱,巧妙引导。千万不要把课堂当成宣读自已博士论文的讲台,也不能为显示自己的深刻与博学而!“剑走偏锋”,故作惊人之论。须知你的“深刻”,与学生是没多大关系的。老老实实地上语文课,不要老想着“颠覆”什么,“构建”什么,或者“率先提出”什么。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当然是精神的载体,任何课文都和文化有关,也和生命有关,但语文课不是“文化讲座”,不是“生命教育”,一切自以为“独到”“深刻”的“挖掘”与“针见血”“鞭辟入里”,都不过是教师的自言自语。不要以“人性”的旗号泯灭了语文——这和 “文革”期间用假大空的意识形态的语文没什么本质的区别,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专制。”
我买的视频是名师的课,教案是打磨过的,亮点很多。为什么我上起来却不尽如人意。我没有考虑过三年级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水平。我考虑了很多,唯独没有问问学生。我应该问问学生我的课堂哪节课你喜欢,哪里上得好,哪节课你不喜欢,哪里不好。评课的人不应该仅仅是领导,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