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我听了殷偲老师上的公开课——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二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在教学时要用直观的方式说清楚线段的特征:两个端点、是直的,使得孩子的脑海中呈现丰富而正确的表象,从而初步形成线段的概念。
在殷老师上课前,我也阅读了教材,例题的教材有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观察来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来引入线段,使得学生心中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线段是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在上课时,殷老师先通过展示弯曲的跳绳和被拉直的拔河绳,从生活中的事物入手,来使学生了解线段的是直的这一特点,并且告诉他们为了能知道线段的长度,要在线段的开始和结束的地方画两个小短线来表示端点。再请同学上台指一指,拉直的毛线哪部分是线段,同时也指出线段的两个端点,说一说线段是:直的,从而使得孩子们形成了对线段的初印象。
第二个层次,是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来感受线段,让他们明白直尺、课桌的边、黑板的边、纸片的折痕等都可以看做是线段,并且通过折纸片的方法来让学生感受到线段有长有短。在教学中,殷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线段的印象来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加学生在本堂课中的体验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同伴间的交流,也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自己用毛线拉一拉,将毛线拉直后,比较不同长度的毛线之间的差异,从而让孩子们感觉到线段有长有短,再通过折纸片来“创作”线段,再次让孩子们体会到线段有长短。
第三个层次,是用我们的数学工具直尺自己来画一条线段,首先让学生自己画,然后老师再在黑板上示范画,并结合孩子们自己画的线段再次带他们重温线段的特点。
另外,殷老师还根据学生对线段的特征的了解,带他们判断哪些图是线段,哪些不是。再由一条线段,进一步学习到几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这节课,殷老师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及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跳绳、拔河绳入手,使得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引发他们思考线段的特征。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探索、研究。通过一系列活动,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而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课堂氛围活跃,活动进行秩序井然,学生参与面广,课堂调控能力强,是我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