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执教三年级的语文,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一点在我上完第一课后,就得到了印证。第一课是《大青树下的小学》主要传达的内容及思想是不同民族间的团结。
我在上第一课时时,想将识字认字的方法教授给学生。于是将本课的多数时间都花在指导、牵引、总结这种方法教学上。因而忽略了对文本的整体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读得太少,而三年级的课文生字词、长句子较多,学生若不多加朗读,可能一堂课下来对文章的认识并无多少。因而我此番安排的方法学习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未免有些困难。第二课时,我需要引导学生领悟民族团结。我要引导学生学生从事件(三件事:一起上学,一起上课,一起玩耍。)中去体味这种民族一体的情感。然而,我再次遭遇了滑铁卢,事件的概括这一任务对三年级学生而言似乎难以下手。加之第一课时确实朗读不足,所以要让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又遇到了阻碍。于是在解决本堂课的核心任务之前,我还需引导学生找出本文写了不同民族的孩子在一起做了什么事。这一点又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继而使得我在之后的主旨领悟一块的教学有些仓促。
这篇课文学习下来后,我个人感觉进行得很艰难,学生的参与度也不强。我之前一直进行较高年段的教学,所以在课堂中更注重与学生的思辨较量。然而,这对于三年级学生的学情而言并不匹配。所以我这堂课教学的失败,与我没有了解清学生的学情与学习能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这也需要我与学生不断磨合,自身也要转变个人的教学方法,不能一下塞太多的内容给学生。经过之后几课的教学,也经过其他老师的指导,我渐渐对三年的教学的一个基本流程清晰起来。字词的教学,的确要花较多的时间,但不可脱离文本。要将需理解的字词放到相应的语段中,以多种方式,反复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熟悉度,同时对词语也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时,方法的教学就只需点播一下。如: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需要大家理解“明朗”,学生能很快回答我就是指的天气晴朗。再问他们怎么知道的,他们也很快回答我文中哪里哪里写到了。这无疑是多读文章,熟悉文本带来的益处。所以经后三年级的教学中我也要贯彻随文识字。文章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中始终要贯彻多读这一要点。
总之,近阶段的教学使我明白,教学方式的及时转变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与学情匹配,顺利展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