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听课随感
张亚峰
有几年不外出学习了,与教育大家有些距离,因此出行前有着不小的期待,加之正在准备应对新优质的课,总想着能从“行家里手”那习得一二,也可以让近来固步自封的备课框架有所创新。
两天,膜拜了姜树华、窦桂梅两位先生,为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所折服,理理思绪,结合自己的备课,谈谈此行感悟。
一、对文本深入解读,指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也许对大师们的文本解读能力始终是望尘莫及的,他们的精到,他们的独特,让我一度怀疑自己“误人子弟”,但尽自己最大的力去解读,静下心来解读,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去解读,指向学生素养培养的解读,这是对文本解读最大的感悟。
窦桂梅老师教《书戴嵩画牛》,对画中牛是否两腿夹起尾巴引发学生讨论,戴嵩的牛,牧童的抚掌大笑,处士的评论,苏轼的见闻,乾隆的两次题跋,现当代画家的作品,甚至如今的红牛饮料广告,这充满历史味道的辩论,让学生从古观至今,自然感受,参与辩论。从这谁也没有错中,慢慢品出了牧童是“专业人士”,确实见解对的;处士为人善意,对牧童的那份宽仁之心;苏轼借事说理,告诉我们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乾隆勇于改正哪怕是自己的错误。而为何牛依然“掉尾”?那是艺术的创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体现。
当窦老师带着学生读文至此,这样多元化的解读,相信在场的老师们都被折服了。如窦老师所言,我们教古文不是对照着解释说意思,意思说完,道理讲完就结束新课了,古文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此。
而我正在备的恰是一篇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简短的文字怎么教呢?回程的火车上细想着,这篇选自《世说新语》的小古文,需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是初学小古文应该习得的方法,是从王戎身上学到的不一样的聪明。我翻找资料,在《晋书》中也找到了一段王戎小时候的故事,以课文带动此文,以教带学,两文合并,认识在惊喜和意外面前都能仔细观察,冷静思考,并付诸行为的王戎。这是对教材再一次解读,将王戎的聪明与其他人的聪明区别开,也将学习古文的小办法教给学生。也正是深入解读文本,知道自己的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哪方面素养。
二、追求“时尚”,但永远尊重文字
听姜树华老师的课,时间是在笑声中溜走的,《搭船的鸟》,一篇散文,最让我头疼的文体,在他的教学下有趣、有神。
复述课文内容,散文,姜老师竟然利用网络心情图,分解了作者见到鸟儿的心情变化,所有人在笑声中记住了脉络,理出了文章内容。这也印证了姜老师说的,散文其实形不散,神更不散,形上还分外讲究。
第二课时的重点在写法的教学,姜老师比较了课文与《翠鸟》一文的不同写法,辨析了在快速镜头下的描写,用上表示快的词语,以及连续性动作。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习得了描写快镜头的方法。
姜老师说,他引用了网络表情包,很“时尚”,学生也很感兴趣,一下子就记住了。但是现如今有许多浮躁的网络语,有些甚至玷污了历史、传统,作为语文老师是要摒弃的,是要教学生辨析的,这是对文字的尊重。
我很赞同,对文字的尊重,不仅仅是体现在对网络用语的甄选上,更是对文本文字的尊重。现行教材有许多名家名篇,许多古文,教师在教学时,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在备《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带领学生感悟小古文的言简意足,尊重传统文化,并尝试写一写这样言简意足的句子,感受其魅力。
没有条理,絮叨说说自己的收获,总之,对于这样的课堂,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