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三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9月随笔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11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吴云贤     来源:原创

   解读教材之感

我们每每拿到一节课,更多关注的是怎么上这节课,对于这节课到底要教什么,我们大多都是通过细细地读过一遍教师教学用书,就以为自己对数学内容已经足够了解,对教材已经足够认识了,于是就开始了我们所谓的教学设计。其实这种解读,根本没有走进那个丰厚的文本世界,对文本缺乏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既站不高,又看不透,可以说这样的解读,只不过比孩子们快了一课时而已。

我们要对教材本身的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多元的思考,才能真正智慧课本,找到数学教学的“根”,才能真正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解决“数学教什么”的问题。

1、读厚教材,建立完整的、立体的数学知识体系。

教材是一座矿藏无限的资源库,教学的一个载体,更是是一座贯通联系的桥梁。所以要读厚教材,就要对教材进行立体解读。包括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解读、教材的整体解读、教材的单元解读、教学内容的文本解读以及相关知识材料的解读等。

课程标准的解读:有利于我们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与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难系以及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是我们准确设定教学重难点,找准教学落 脚 点,有效实施数学教学的基础。

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解读:各种版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关注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又关注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而且各版本在关注学科知识本身联系的同时,还特别关注了学科知识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即从学科内容和儿童年龄特征两方面综合构建教材。这些都有利于我们深切感受《课程标准》教材多样化的精神,给自己和学生更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的空间,取众家之长,博众家之彩,真正做到合理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的整体解读: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多角度、多视角地对教材进行把握。

教材的单元解读:简要分析单元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下、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单元内容中重要思想方法,重点与难点,提出单元目标及达成度,以及如何分解及解决重难点的思考与实践,同时在分课时进行解读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对单元的整体解读。

教学内容的文本解读:以明确教学内容的目标,清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直读”教科书中素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科书中素材背后的隐意,从而能根据具体教学目标重新组合、再生现有的直观素材,并利用一定的教学机智随机生成新的直观素材。

   相关知识材料的解读:翻资料、进行教学调查,让自己的数学视野不断地开阔,在持续的思考和强烈广泛的关注下,产生对教材的顿悟和更深刻的理解!

立体解读,能帮助教师建立完整的、立体的数学知识体系,能开阔教师的视野,其价值将决定着后续教学的高度和厚度。

2、读薄教材,提炼、挖掘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

读薄教材是在读厚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梳理、提炼和浓缩,是一种认识上质变,是一种大气,更是一种智慧。

 比如,对于“1-5的认识”的几幅主题图的理解,也就是自己眼中看到的1头大象、2只犀牛、3只长颈鹿、4朵白云、5个人,所以当教学“认识2”的时候,一般也只会问这里有几只动物?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找到2?从而总结:生活中这么多地方都有2,那这些都可以用数“2”来表示。

可是,在一次张齐华老师的深度、智慧的解读之后,自己再回过头来看教材中的主题图,发现得到的感触与原来的理解显然是不同的。原来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背后还蕴藏着这么丰富的内容。其实这是五幅集合图,不但相互联系,而且还蕴含着从不同角度对数进行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所有这些并非编者无意而为之,而是从集合的观点出发来解释怎样从自然界中抽象出自然数,同时也渗透了自然数的特点。正印证了一句话: 小学数学小儿科,大学问。

所以张齐华老师说,如果这样去梳理提炼教学内容后,对于2的认识就可以继续设疑:“孩子们,不对吧?你看,这两头犀牛一个大一个小,不一样耶,你们觉得还能用2来表示吗?”当孩子经历了这样的思辨、思考的过程,所概括抽象出的2和不经历得出的2的内涵和意义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更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抽象思维的过程和力量,获得抽象思维的思想和方法,这些是数学学科所能提供给我们的,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所以,读薄教材,充分提炼、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