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三句话,几乎每个国人都耳熟能详。
人们对这三句的理解,大多也都是这样的:一是论学习——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二是论待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三是论心胸——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就我个人而言,当学生时是这样理解的,后来做老师也是这样讲给学生听的。近日拜读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忽然发现,原来过去的理解不仅是肤浅的,更是错误的。这种肤浅和错误的理解,源于浅表化的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在南先生看来,孔子是个圣人,讲话岂能如引此没有章法?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三句话放在一起讲,绝非会是圣人之道。通读之后,就会发现,《论语》二十篇,并不是对孔子言论的随意“记录”,是一个有机整体,有内在的逻辑性、连续性、不可颠倒性。从“学而”开始,到“尧曰”结束,告诉世人做人的策略、步骤和方法。从“做学问”开始,如何一步一个台阶,攀向做人的臻美境界——“君子”。这二十篇,每一篇又相对独立,主要阐述一个道理,介绍一种方法。因此,《论语》是不可以一条一条分开来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