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观摩了数节课,收获颇丰,今天我想谈谈张黄莺老师的《At weekends》一课。本节课是第一课时story time,内容较多较难。张老师的课一如既往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在设计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设计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相互结合。我觉得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关注学生,贴近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信息处理应是教师组织有效教学的切入点。而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才能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才能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教学中从学生那里表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张老师通过图片与学生互动,再生生互动交流彼此的周末活动,真实的生活素材和自然的语言交流,拉近了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学习策略指导有效
在While-reading中,张老师出示了学习策略的详细指导:A、快速浏览对话。B、划出关键词组。C、圈出频率副词。D、完整地回答问题。通过这些有效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由简到难,从而正确又迅速地找到答案。
三、思维导图,板书实用又美观
张老师的板书图文结合,四个人物图片紧紧围绕课题展开,频率副词和人物活动的板书颜色相区分,重难点一目明了,美观又实用。期间请学生参与完成板书的张贴,完成一块板书后同桌练说,并请个别学生起来展示,学习效果好效率也较高。个人有点小建议,可以在Reading time加入复述课文这一条,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板书,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区教研员刘老师说“老师眼里不能只有语言点,否则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容易惯性思维,太注重知识的重难点,而忽视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篇要整体输入,不能过分强调语言点和知识点,要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探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生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发展,大胆放手给学生说、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探讨,相信他们会越来越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