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的到来,标志着一次“改革”的悄悄来临。教材编排更具逻辑性,语文味儿十足。如何去教,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个挑战。这次,借着新优质验收的机会,我有幸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对教材解读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父爱之舟》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场景中蕴含的情感。这篇《父爱之舟》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父子相处的点滴,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爱与感激。七个场景,以小见大,感人至深,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文本篇幅较长,若采取传统的解词析句、体会情感,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学生视野和思维的提升裨益不大。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全面和个性解读,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度。
吴冠中是位美术大师,写起文章来,也可见其美术创作手法——工笔和白描。因此,在教学七个场景时,无需均匀用力,要做到长文短教。全文最浓墨重彩的场景当属“入学途中缝补被子”,这在吴冠中的记忆中永难磨灭,教学中,也可进行重点理解,抓住“长期卧病”一词,想象父亲承担了哪些本该母亲做的事,从而感受父爱的深沉。接着以点带面,理解这艘“父爱之舟”上载着父亲对“我”的健康、玩乐、学业等全方位的关爱,从而感悟课题的深刻内涵。
任校长的评课给予了我另一条思路。同样是建立在对吴冠中文字风格、谋篇布局的深刻解读基础上,对文本进行高屋建瓴的解构。紧扣父爱之“舟”,哪几个场景有舟的描写?从而聚焦第3节和第8、9节,进行对比教学:同为送“我”上学,但细节不同;都有抒情部分。
至此,吴冠中文字表达的密码初露端倪——抓住典型场景的不同细节,于叙事中抒情。在教学逛庙会场景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抓细节、品情感,再结合“启迪者”和吴冠中所取得的成就,感受到父爱为“我”铺就的成才之路。而与“舟”无关的第5、6节,其实是渡“我”成才的无形之舟。回到课题,学生就能对“父爱之舟”产生更加全面且深刻的理解了。
两次评课,给我打开了解读文本的全新思路,也更加让我意识到自身文学储备的不足。作为语文教师,唯有不断阅读和思考,才能应对新教材的挑战,为学生感受真实的语文味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