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朋友》说课稿
横山桥中心小学 吴阳
一、说教材
本文节选自作家宗介华所写的散文《带刺的朋友》,引人入胜地描写了刺猬月下偷枣的过程,“爬、摇、掉、归、滚、扎、驮、跑”一系列动作,将这位带刺的朋友——刺猬偷枣本事的高明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圆乎乎的小东西”到“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再到“聪明的小家伙”,通过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小刺猬已经走进了“我”的心里,“我”对它有着深深的钦佩和喜爱。
二、说目标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通过比较写好“刺”与“枣”。
(二)在课文感情朗读中,积累文中生动的语言。
(三)能抓住关键词语,围绕中心句讲述小刺猬偷枣的过程。
(四)在语言文字中体会小刺猬偷枣的有趣,体会作者对小刺猬的情感,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好奇心。
其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围绕“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这一中心句讲述小刺猬偷枣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通过比较对小刺猬称呼的变法体会“我”对小刺猬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好奇心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4个板块的教学活动:
(一)指导写字,概述课文内容
(二)感情朗读,积累生动语言
(三)抓住词语,讲述偷枣过程
(四)总结写法,拓展课外阅读
课堂伊始,我从课题入手,认识这位带刺的朋友——小刺猬。初读课文之后,我出示两组词串:第一组:有关四会生字的词语。目的是为了通过朗读,读准字音。其中我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刺、枣”这两个生字。同学们,这两个生字中都有“朿”这个部件,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宽窄、笔画“横折与横折钩”、笔画“点与捺”三方面来发现相同部件在不同汉字中的区别,并在习字册上进行书写,强化记忆。第二组:有关二会生字的词语。目的是通过朗读识记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并引导学生关注多音字“扎”,用查字典、观察插图的方法理解“扎”字在文中表示“刺”的意思。追问: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这位带刺的朋友做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出主要事件:小刺猬偷枣。随机进行板画:刺猬,写明事件“偷枣”。
接着,我将紧紧围绕小刺猬偷枣的段落边朗读边分析。1、通过对环境描写进行分析,抓住“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斑斑驳驳”这几个关键词,体会为什么作者一开始称它为“圆乎乎的东西”。同学们,他为什么不直接写一只小刺猬,而说是一个圆乎乎的东西呢?让学生一下子身临其境,与作者站在同一视角观察小刺猬偷枣的全过程。2、通过对动作描写进行分析,抓住“爬、摇、掉、归、滚、扎、驮、跑”一系列动作,体会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为接下来的说话练习做好铺垫,并及时写好板书。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词的精准。为什么在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树上那个家伙会掉了下来?难道是真的摔下来了?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小刺猬担心落在地上的枣子被别的动物抢走,所以急于到达地面,守护好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果学生猜不到这一层,我就引导学生:要是小刺猬一个劲地摇落枣子而不去捡拾,地上的枣子会怎么样?请你说出小刺猬心里的想法3、在进行动作分析的过程中,穿插讲解拟声词“哗哗、噼里啪啦、噗”。通过分析关键词,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4、关注作者对小刺猬的称呼从“圆乎乎的小东西”到“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再到“聪明的小家伙”,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并及时总结方法:通过精准描写小刺猬偷枣时的动作,加上拟声词的使用,并融入心理描写,把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
然后,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板书,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为中心句,把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老师评、学生评的方法鼓励新的创作,牢固掌握巧妙运用动词、拟声词、心理描写的方法把故事讲具体、将生动。同学们,你们的故事讲得非常有趣,作者写得也是活灵活现,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
最后,我将向学生推荐作者宗介华所写的《带刺的朋友》,并通过讲述接下来大黑狗与小刺猬之间发生的事情激发起同学们去阅读、去发现的好奇心。
四、说作业
最后,我还布置了这样两项作业:
(一)完成《补充习题》。
(二)找到散文《带刺的朋友》读一读,小刺猬还发生了什么故事,与家人、朋友进行分享。
五、说板书
23 、带刺的朋友
(一系列动词)
小 刺 猬 简 笔 画
(偷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