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目前教学的热点,但何为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如何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我阅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第一章,这一章探讨了核心素养的由来及意义。
通过查阅资料,我对我们国家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在追寻素质教育。十余年课程改革,在课程建设、教学创新、考试评价改革、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然而,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看,都存在着一些困惑或问题。就从理论层面而言,而书中指出,“素质”指的是事物本来的性质、特质或人的生理上的先天特点,即更强调先天禀赋。如此定义的“素质”是不可教的,只能成为教育的必要基础,不能构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不符合当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素养”概念提供了新的方向。、“素养”强调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互动关联,不同的情境所要求的素养组合也有所不同;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因此,素养和知识、技能、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以“驾驶为例”:交规就相当于知识,移库就相当于技能,路考就相当于能力,然而,如果要拥有“驾驶素养”,除了有“安全驾驶”(关键能力),还必须具备“礼貌行车”(必备品格)和“尊重生命”(价值观念)。这里的“安全驾驶”就是 “关键能力”, “礼貌行车”就是“必备品格”,“尊重生命”就是“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就构成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少而精的,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它对人的学习、生活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应该 核心素养化,要打造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要以育人目标为导向,努力促使深入学习的发生,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