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要从小学低年级起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求知志向和阅读兴趣,因为“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志趣,方可得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获益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产生“我要读”的渴望,书读得多了,知识就多,语文综合能力自然就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了广泛阅读,储存大量的知识信息,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目前,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怎样才能从低年级就培养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笔者经过实践,认为教师的指导、班级的读书氛围、家庭的读书环境及家长的课外阅读指导都很对孩子的阅读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不止一次谈到阅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的第一个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教育家的忠告更坚定了我的做法。只有阅读才能改变现状,只有阅读才能缩小差距。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1 推荐优秀图书,师生同读,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笔者不仅经常阅读经典作品,还经常接触少儿报刊、图书,根据学生的特点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笔者选择了符合儿童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绘声绘色地朗读,朗读的最大优点是能再现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让孩子们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和感染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单元主题有意识地向课外延伸,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图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深入阅读。例如,在教《不懂就问》一课时,向学生介绍孙中山的故事,引导他们去阅读《孙中山传》,并引出《拿破仑传》等名人传记系列。
2 成立班级图书室,互相交流,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最能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是学习、生活的环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环境和氛围,能使课外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成为学生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使其自然进入课外阅读的实践之中。(1)创设读书的环境,一开学,我就成立了班级图书室,鼓励学生将家中最好看、最有趣的图书,集中到图书室,互相交流、传看。(2)集中时间阅读,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我从周三、周四的早会课,周二下午的班会课中挤出时间安排学生借书、看书,此时就是平时最不喜欢看书的孩子也会在大家的影响下,拿起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同时课余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3)开展读书交流会,比如“一人一条见闻”“一人一个故事”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奇事趣事、自然风光等说出来,交流读书的体会。(4)评比激励,给学生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一是评日记,选出优秀的日记,颁发不同等级奖品;另一个是根据学生的借阅图书情况进行统计,评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5)重视家校间联系,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气氛,家里要有报刊、书籍。当孩子有零散的时间,可要求他们随手翻一翻画报;当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时,可要求他们静静地阅读一本书,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3 指导积累运用,培养课外阅读的能力
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大量的语言信息,如何使其内化,形成阅读能力呢?我经常关注他们在阅读生活中的积累,鼓励学生应用于实践。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名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孩子们可以准备一本积累本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并有选择地背诵下来,适当地应用到日记、写话练习中;也可以学着将所阅读过的内容剪剪、贴贴,做一份剪报;还可以对他们所阅读的作品写下简单的感受。我结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内容,设计了相关的练习,如:
(1)快乐读书屋。
与《丛林故事》相伴了这么久,相信大家都和它交上朋友了吧!你最喜欢谁呢?请选一选:( )
①机智勇敢的狼孩莫戈里 ②憨厚的老熊巴鲁
③机敏的黑豹巴格希拉 ④神奇的蟒蛇卡阿
(2)读完《奥秘童话卷》后,设计了以下练笔:
展开丰富的想象,将下面的词语编成有趣的小故事,比一比,谁做得棒!(可以任选其中一组。)
①花园蠓 眼镜蛇 ②深夜黑猫 老鼠
③草原 长颈鹿狮子 ④森林猴子 蟒蛇
你可以写一句最想对它们说的话,也可以画一画它们的样子。它们一定很喜欢:
(3)抓住故事的情节进行续写。比如,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的结尾令人遗憾,你看:直到今天,那一片叶子都褪色了……大猩猩还在等待下一个朋友。画面出现夕阳下,大猩猩孤独地坐在大树下的背影,孩子们禁不住留下了热泪,纷纷追问:“老师,还有呢?还有呢?就这样结束了?”学生意犹未尽呀!此时,我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孩子们,深情地说:“多么令人遗憾的结局呀!如果给你一支笔,请你接着往下写,往下画,你会怎么写,怎么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献谋献策,课后都编写了非常精彩的结尾,配上了精美的画面。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一点一点地进步,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学会了积累应用语言。
4 鼓励、评价促读, 让学生习惯阅读、喜欢阅读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养成课间花时间鼓励孩子的习惯,在走廊,在操场,在教室,只要有空闲,都可以和孩子们谈论读过的精彩故事,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阅读更多的书籍。只要我们能影响学生中的“领袖”人物,他们就可以将这种影响力转播给其他孩子。
为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还可以采用评价激励, 给予学生适度的精神物质鼓励和物质奖励, 有利于稳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并能得到进一步升华。
(1)学生自我评价。为了鼓励学生多看书,创设一个使学生称心如意的组织环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室内贴一棵“智慧树”, 并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智慧果”。凡是学生看过一本书, 就让其在一个“智慧果”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书名贴在“智慧树”上, 比一比谁的“智慧果”最多!为了防止学生流于形式,要求学生在贴“果”之前要将所看书在班级读书会上讲给大家听,学生贴着“智慧果”自我评价, 谁的“智慧果”最多,谁就能得到“小博士”的美称。得到“小博士”美称的同学期末就可以获得老师精心为他挑选的一本彩绘本故事书。这样, 一方面以激励爱书者再接再厉,继续奋进; 另一方面也鼓励其他孩子你追我赶, 争当“小博士”。
(2)覆盖鼓励对象。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是存在的, 笔者除了表扬一些阅读习惯好的学生外, 还把表扬的面扩大。笔者曾在班上专设一栏――“我进步了” 专栏里主要贴一些学生的照片和进步表现。这里的进步包含: 我读书了我进步; 我作笔记我进步; 我能讲书中的故事我进步;这是对学生们读课外书的公开承认和赞誉, 可以带给他们自信、成就感。使全班同学深切感受到自己读课外书的成果和收获, 因而产生持久阅读的无穷力量。
总之,在学生开读的阶段,利用师生共读、推荐优秀图书,成立图书室、互相交流,指导积累应用的方式,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的有效方法,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