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体大观》读后感
周一贯主编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这本书已经翻看了好几遍,我觉得要总结出精辟的理论至少要读好几遍,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文体教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课例。虽然我目前只读得很浅显的,但收获颇多。
在近期教学的听课议课磨课中,我发现很多老师认为我们所有的课都可以用一种方法来教,即: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结作业。一个语文老师面对所有的课文都这样教,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阻碍我们的专业化成长。当我们的语文教学落入模式化的套路中时,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固步自封。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看似上了数百上千节课,其实只教了一堂课: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结作业。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文体有别,教法各异”,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设计往往有很大的区别。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现象,我们急需要强化文体意识。
那么,何谓“文体”呢?“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总之,作者提笔为文,因内容和形制特点的不同文章会呈千姿百态,内容和形制特点相近的作品被归为一类,形成分类的文体,但因为文体分类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分类并没有绝对的界线。
那么拿到一篇文章,我们应该怎么来界定需要教的内容呢?根据文章文体来关照写法,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一篇文章的背后带来的是各种文体的认识及写法学习。
例如《山中访友》,这篇散文看似形散,但文体对仗,一点也不散,讲究对仗工整,教师在找出规律后,渗透教学,找到解读散文的密码,明白不是随心所欲地写。
关注文体,教学变革,不一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