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有一本书,你读了后会有读过50本书的收获,那就是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一个人,你了解后会不由自主地从他身上汲取力量,让你找到前进的方向,那就是此书的作者常生龙——上海市物理特级讲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局长,从很多年前就开始每天更新博客,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每月做个总结,每年做个回顾。博友们都尊称他为船长,觉得是他在引领着大家航行。
手中的这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让人有一种读一本书,却有读完50本书的感受。
其中我特别有感触的是船长在第52页至55页对苏珊·佩罗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一书中的观点:要善于讲故事,做一个有故事的人。他认为,整个世界就像一棵故事树,每个人都有故事。编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是滋养心灵获得成长力量的过程。
一、故事可以滋养想象力。
一次课间我与孩子们闲聊,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小姑娘凑到我跟前:“老师,你还记得一年级时你给我们讲的一个绘本故事吗?”我眉头微皱:“你说的是哪一本儿?我们在一年级时一起看了许多绘本啊!”“就是那本《饥饿的小蛇》。”她抢着说,“一条饥饿的小蛇,第一天看到一个苹果,吞下苹果后,原来细长的身体中间鼓成苹果状;第二天他看到一根香蕉吞下后,细长的身体中间弯成了香蕉状;第三天它看到一串葡萄,吞下后,细长的身体变成了一颗颗葡萄粒挤在一起的形状;第四天他看到一棵果树,吞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棵果树的形状。”他一口气带着甜甜的笑讲完了这个故事。我在她的讲述下,想起了我们利用白板一起读绘本的那个下午,孩子们都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逗笑。我记得故事结束后,我提出问题:“饥饿的小蛇还会吃到什么食物?会变成什么样呢?”六、七岁的小豆豆们的想象力让我佩服、惊喜,答案五花八门,真是让人脑洞大开。
难怪苏珊·佩罗在她的书中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如果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
二、故事具有治疗的作用。
记得自己小时候,最爱看“小人书”。手掌大小的书简直就是无边的世界。看了《鸡毛信》我就想:怎么现在没有小鬼子啦?我也要勇敢地和敌人斗争到底;读到《少林寺》,我真想直奔嵩山,拜师习武,也能除暴安良,做一名女侠。总之“小人书”中的“林则徐硝烟”“神鞭螳螂”“八仙过海”“铁道游击队”“一双绣花鞋”这些精彩的故事常常让我忽略了妈妈叫我去吃饭,让我暂时忘掉学习的烦恼。这能不说故事有治疗的作用吗?
三、故事要讲出来才有生命力。
非洲小说作家本·奥克瑞认为,一个故事在人们阅读和讲述之前是没有“生命”的。我们很多传统文化得以流传至今,就是得益于口耳相传的方式。讲故事的过程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而不是“表演”的过程。如果讲述者自己很享受,听故事的人就会更享受。记得曾经讲过《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大致讲的是一头由人养大的野狮,领悟能力很强。这位女饲养员与爱尔莎生活了三年,为了让他成功返回大自然,这位女饲养员付出了自己非同寻常的爱,而小狮子爱尔莎也对他产生了无比的依恋之情。故事结尾段:就这样,我把爱尔莎交回了大自然。当我哽咽着讲到此处时,我发现班里的孩子眼神中有一丝黯然,还有几个小女生红了眼圈儿。我想这个故事已经触动了我们师生之间心里的那一根最感人的弦。
读书是我们最好的修行,去多读一些充满情趣、富有启迪的好故事吧,去做一个充满智慧、富有想象的有故事的读书人吧!